想賺到12%的年報酬率,你得有這三種「修養」:會計、常識、想像力

一位站在經營者的角度,看待所投資之公司的『業主型』投資人。

如果你將投資視為參與公司成長,成為「企業投資人」,會計就變得很重要。巴菲特在1982年的年報中,列出了幾點他想併購的公司的標準,希望符合標準的公司跟他聯絡,「5分鐘內」,他就可以決定,要不要買這家公司,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他對於財報,完全是「秒懂」的層次。

就像演員的基礎訓練一樣,會計是投資人的最基礎訓練,如果連劇本都看不懂,如何表演呢?很難想像,有人投資成功,變為大股東,卻對著執行長說:「我是因為看了一本『傻瓜投資術』進了董事會,所以財報部分就跳過吧」。

常識

會計很強,但常識很差,恐怕也不會是太靈光的投資人。

有人把巴菲特的投資過程比喻為:「平凡的常識,不凡的智慧」。在長智慧之前,只能多多補充常識。

在1997的年報中老巴承認,當時正打算賣掉手上所有的美國運通(AXP)股票,很幸運的,在高爾夫球場上遇到很了解信用卡市場的Hertz租車公司CEO,跟他聊了幾洞後,老巴決定不賣了,直到最後球賽結束,他做了與第一洞時完全相反的決定,準備大量買進美國運通,數個月後,他買下美國運通10%的股份,成為最大股東。次年,他很開心的告訴股東,這筆投資讓大家賺了30億美金。

巴菲特透過聊天,得到更多信用卡常識。受到此次成功的鼓舞後,老巴以為自己變專家,後來要求旗下的車險公司GEICO,投入信用卡市場,在眾人反對中,他仍堅持己見。這是老巴極少數介入公司經營的案例,最後以慘賠收場。失敗後,他灰頭土臉的向所有阻止他的人和股東道歉,並承諾以後不再對公司指手畫腳。

要多了解公司?以巴菲特的標準,應該是「常識以上,經營未滿」。

想像力

要承認這一點,有點令人害臊。投資這麼嚴肅的事,怎麼可以靠「想像」?應該要有很多的分析、計算、基本面、技術面…。買進的原因,一定要是因為「公司的價值超過價格」。才疏學淺的我,真的不知道有什麼公式,可以預測一家每天都在變化的公司,十年後會成什麼樣。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