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出國、背車貸買名車...看似有錢卻總是喊窮?釐清需要與想要,與財務自由更靠近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圖片放大

週末夜晚,孩子玩了一天也放電完畢,躺下後沒幾分鐘就睡了,又回到一個人寧靜的夜晚,可以寫寫東西的時候。

今天太座的幾位國中同學們來台北聚會,有的從新竹,有的台南,大家久久見面一次,聊天很愉快,台南的同學說他們當地的房價真是可怕,新竹的朋友則說物價好貴,孩子準備要上小學前1年就已經去登記安親班,還有住在新店的朋友說打算再買一間置產,股市這2年才投入,帳面賺錢是有賺,但本錢小,其實賺也不多。

原本甚至說股市根本也不好賺,我納悶回著:「台股不是都2萬多點了?這2年應該大家都賺吧?」

這位在科技業服務的朋友搖搖頭說:「我知道的同事跟朋友都沒什麼賺。我是到了這2年~3年才開始摸索,太晚投入了,所以現在這樣看趴數有賺到一些,可是本錢沒投太多,根本也賺不到什麼有感的錢。」

他還提到2年~3年前我有跟他分享,懶得選股就直接買元大台灣50(0050),還好他都有記在心上,因此帳面賺個30%是肯定有的,但他後來又把較大資金投入在幾檔高股息ETF上,跟我細細分享著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利用不同ETF,月初跟月底都領配息,那這樣現金流就很穩固。

其實這位朋友也沒很老,需要的根本不是現金流,原本不想提投資的相關話題,但後來還是忍不住講了,就是一種不想看同學、朋友走錯路的感覺,所以還是該說的都說了。

這位朋友也提到公司同事建議要投美股,因為兩岸問題的話,光買台灣ETF是不夠保險的,我也附和說這是很正確的觀念,確實應該要把資產配置在全球,不是單押台股。這位朋友人很好,夫妻倆沒有生孩子,兩個人之前努力過,後來沒緣分就算了,其實跟工作繁忙度也有關係,因為男方一直加班,回家經常都是晚上10點、11點,而且累成這樣的情況下,回家洗完澡只想要放空頭腦,對著手機或平板亂滑一通,所謂的生活品質,不過就是假日吃吃喝喝,算是很普遍也常見的台灣上班族樣貌。

記得十多年前,人生第1次買屋準備要成家,他們夫妻倆載著我跟太座一起南下旅遊,當時他們得知我們很努力存錢,終於靠一己之力買到1間自住房,雖然只是台北市一間中古小套房,但他們那時在車上突然從開心的聊天頻率,突然一言不發,車內空氣凝結5秒左右,我一時也疑惑,想說是哪裡有說錯話?

開車的這位朋友才緩緩嘆了口氣說:「其實真的很羨慕你們竟然已經買房,明明我們也出社會好多年,結果身上連第1桶金都還沒有,每年出國玩都花光了,年收也是破百(萬),可是帳戶永遠連100萬元都沒有。唉,真的很恭喜你們,我是有點慚愧。」

那時候忍不住細問了一下:「你們大概每年出國玩幾次啊?」

才知道男方每年出國玩2次,女方則是有時會到7次、8次,工作的清閒度有差,女方時間多自然出遊次數就多。

其實也很奇妙,因為在我們的世界裡,很難想像為什麼年收百萬以上的人,出社會工作好幾年,卻連100萬元都沒有?十多年前可能見識還不夠廣,所以覺得這事情太不可思議,況且朋友他們也不用養父母,他們的父母都相當健康。

不過現在能理解,社會上能克制不良消費習慣的人真的太少,他們兩夫妻後來也慢慢改變了消費習慣,不知道是否被我跟太座影響,也可能是年紀到了,開始有自覺,畢竟人的體力有限,總不能這樣下去。20多歲的體力跟40多歲的體力肯定有差,即便很努力運動維持都會掉一些,更何況是完全沒在運動的人,那更不用談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