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賣出的時機有2個!教你用安全邊際算股價,每年穩穩賺15%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摘要

賣出股票有2大時機:一是企業不再理想,可能因外部競爭破壞護城河,或內部領導人變質;二是市價高於合理標價,意味已無安全邊際。此時應獲利了結,並將企業放入觀察名單,待其股價回到理想區間,再行買回。

股票賣出的時機有兩個:

一、企業不再理想。
二、市價高於標價。

1.企業不再理想

第一守則定義的「理想」企業,是我們想擁有它、能理解它,且本身具有穩定持久的護城河,以及第五級領導的企業。理想的企業顧名思義,通常會維持在理想狀態。換句話說,除非遭遇重大變故,否則這些企業會永遠理想。一家企業從理想變成不理想,只有兩個原因:(一)外部攻擊,以及(二)內部叛徒。

「外部攻擊」指的是競爭對手攻破護城河,開始拆毀城堡。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我們的管理團隊沒能保護護城河,或是產品被競爭對手淘汰。就好比文字處理器問世,打字機就被淘汰。也好比鐵路無法與飛機競爭。又好比DVD消滅了錄影帶,CD消滅了黑膠唱片與錄音帶,線上下載消滅了實體唱片行。外部攻擊經常成功,因此我們絕對要了解自己持有的企業,也堅持要有耐久的護城河。耐久的護城河顧名思義,就是能輕易抵禦外部攻擊的護城河。

內部叛徒則比較不明顯。內部叛徒是企業的執行長,本來站在你這邊,後來變成站在他自己那一邊。這種現象很常見,因為成功企業的執行長,往往鍾情於擴張企業,更甚於為股東著想。

在現實世界,每家企業的成長成本,都會隨著時間過去而上漲。執行長即使將獲利再投入企業,也無法創造先前那麼漂亮的投入資本報酬率。他花更多錢打廣告,但來店的新顧客卻沒有那麼多。到了這個地步,身為股東的我們還寧願他發放股利。這樣一來我們還比較開心,因為可以把錢拿去投資另一家成長更快的企業。

但我們的執行長也許不這麼想。他可能認為:「嘿,這些多餘的現金要是不必還給股東,而是可以拿來收購其他的企業,該有多好?」對於很多執行長來說,併購企業、打造帝國,比打高爾夫球有意思多了。多餘的現金應該發給我們股東,好讓我們再投資能每年成長15%的企業。但變成內部叛徒的執行長為了維護自己在兄弟面前的面子,不惜讓我們吃虧。

從五大數字,可以看出外部攻擊與內部叛徒的問題。如果五大數字不再漂亮到值得我們繼續持有這家企業,那就賣出。

2.市價高於標價

這是一個我們樂於看到的問題。我們在2000年買進像阿波羅集團這樣的企業,當時市場先生很喜歡科技,對於單純的教育企業估價過低。市價比標價低75%。我們準備好了。這家企業繼續成長,市場先生終於發現自己估價有誤,於是股價開始漲漲漲。不到四年,這家企業的價格已經比標價高。

那現在該怎麼辦?這家企業的成長依然強勢。營收、每股盈餘、淨值以及現金,全都穩定成長。投入資本報酬率一直維持在高點。我們是不是應該繼續持有就好?不是應該要永遠持有嗎?

阿波羅集團仍然是個好例子,所以我們再來看看:阿波羅集團2004年的股價是每股95美元。四年前,它的標價是40美元,安全邊際價格是20美元,我們那時以每股10美元買進。那它現在(2004年)的標價是多少?

這家企業不斷成長,所以我們必須重新計算標價。再說一次,這就像烤蛋糕,必須準備好所有的食材。我們得從財經網站蒐集下列資料:

2004年起算,過去12個月的每股盈餘:0.90美元。
分析師預計的每股盈餘平均成長率:23%。
過往本益比:62。
市價:95美元。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