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收入明明變多了,卻還是存不到錢?財務建築師分享2重點,教你提升儲蓄率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如果你的儲蓄率只有5%,以一位22歲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必須要工作到80歲左右才能退休,聽到這邊,我想大部分人應該直接放棄退休和財務規畫了。因此,想要讓抵達退休的時間提早,你必須從提高儲蓄率下手,這是無庸置疑的。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家庭儲蓄率平均落在20%,在20%的儲蓄率底下,24歲年輕人完成的時間差不多是60歲,跟法定退休年齡65歲差不多。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儲蓄率和其他人差不多,你們退休的年齡也會差不多。寫到這裡,你應該會發現,那些能夠提早退休、達成財務自由的人,他們的儲蓄率是和你不同的。根據統計,提早退休者的儲蓄率通常都是40%以上,是台灣家戶平均儲蓄率的2倍以上,這個數字需要一點自律才能夠達成。然而,高儲蓄率的影響真的有如此巨大?我難道不能透過高收入來完成嗎?

該怎麼提高儲蓄率?

大多數人想到「提高儲蓄率」的方法就是「增加收入」,以為收入增加了,增加的部分就都能拿來做為儲蓄的來源,但是讓我問你一個問題:當你收入提高時,儲蓄有提高了嗎?就像財務水庫一樣,進來的水多,出去的水更多,水庫的水是不會增加的。透過我無數個客戶的經驗,我們得知,實際情況是在沒有清晰的財務藍圖指引下,收入的增加,只代表可花費的資金增加。白話一點就是,當你手上資金寬鬆時,你會去追求更高質感的生活條件,自然支出也同步增加了。為什麼收入增加時,無法留下更多錢?

因為一般人對收支管理的概念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支出當然很容易爆表。

在這樣的條件下,支出當然很容易爆表。收入先減儲蓄,才是可花費的這個概念你可能已經聽過,但是如何將這個概念實踐並能持續,讓自己真的把錢留下來,實務上還有許多挑戰要克服的。大部分人把支出管理想像成數學的加減乘除這麼單純,原本的支出是多少,然後把支出打折,再配合記帳就可以了。

如果這樣做就能有效的解決支出控管問題,我想現在應該不會出現收支失衡的人了,但事實是,仍然有許多人無法有效的管理自己的花費。

為何如此?要根本解決問題,我可以很簡單的歸納成2點:

1.財務管理不是單純的數學加減,而是人性管理

首先,要認知「財務管理行為」是人性典型的展現,並不是單純的數學計算而已,基於求生本能的演化過程,我們對於立即的危險會出於本能反應去規避,並且遠離,但財務行為產生的危險,往往有遞延效應。

拜「現代付款多元化發展」以及「個人信用擴張」結合之後,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延遲付款,包含信用卡、借貸等,遞延效應已經讓多數人們無法在消費的當下警覺到財務危機在步步進逼中。遞延到最後的結果,就是存不到錢之外,還不知不覺累積了許多待付帳單,甚至出現高額信用卡循環利息,然後卡奴族就出現了。

2.調整支出與儲蓄的順序,結果就能大大的不同

其次是傳統的收支管理概念要改變,把優先順序做個調整就能得到很大的效益,原本的「收入」減「支出」等於「儲蓄」改成「收入」減「儲蓄」等於「支出」。

把儲蓄放在支出前面,代表儲蓄的錢先存下來,剩下再來花費,這樣可以確保我們的儲蓄一定可以留下來,而不會被花掉。

解決》從人性來看,如何克服誘惑,不被消費引誘?

那麼,如何持續進行先儲蓄再支出的行為,不會被眼花撩亂的各式商品迷惑呢?

舉簡單的例子,想像一下我們有個國外旅遊計畫,但我們的預算有限,口袋名單裡卻有5個國家,各有不同特色,費用也差不多,如果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國家,你會如何取捨?

我想不論最終選定的是哪個國家,過程裡絕對是刪除了4個國家,留下一個最符合我們想法與預算的國家,是吧!這個舉例,有2個重點,第1個是「需求」,第2個是明確的目標就是「預算」,所以先確定需求再根據預算來選定結果,就可確保不會超出預算且能獲得需求的滿足。

延伸閱讀
「極簡」不等於「節儉」!財務建築師:極簡不是「不消費」,而是「不隨便消費」
收入增加後生活品質也跟著升級...小心花過頭!財富管理公司營運長:至少應存50%加薪額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