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以過去17年的生活理財經驗,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理財與投資觀點,希望透過分享與討論的方式與各位共同建立一個正確且可行的理財退休計畫。本文內容會包含股市投資、保險規劃、理財觀念、與商業想法。
摘要
提早退休的關鍵不在資產多寡,而在於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退休規畫應兼顧資金與支出兩方面:一方面透過長期指數化投資、穩定投入、享受複利增長;另一方面掌握生活開銷,運用「4%法則」評估所需資產。可依階段調整投資組合比例、採半退休方式維持收入與彈性,最終目標是讓生活品質與財務自由並行,而非單純追求高報酬。
提早退休聽起來像一場美夢,不用再被鬧鐘綁架、不必面對無止盡的會議和績效壓力,只要投資理財做得好,提早擺脫上班族的枷鎖就觸手可及?理論上當然可以,前提是你的資產能負擔你想要的退休生活。但說得簡單,做起來卻有不少眉角,尤其是「你想要過什麼樣的退休生活」這件事,比「投資報酬率」或「累積多少本金」更要緊。
退休規畫的兩大支柱
資產累積(資金面)
想靠投資提早退休,首先要考慮的,是「錢夠不夠?」這部分包括:
1.退休年齡與時間長度:提早退休代表你可能需要面對30年、40年以上的退休人生。
2.年化報酬率:假設指數化投資年化報酬為6%~8%,則能夠替你不斷為本金注入複利增長。
3.投資本金增長:透過定期定額、薪資撥款、自動化投資,把投資資金穩定放入市場,早開始就早享複利紅利。
在理想情況下,如果你有穩定收入,且能在30歲就開始每年投入20萬元,年化回報7%,到50歲就能累積約830萬元,再加上往後10年不動用、持續增長,到60歲資產可能突破1,500萬元,達成不用再上班的門檻。
生活成本(支出面)
真正決定你能否提早退休的,並非資產的多少,而是「退休後每年要花多少錢」。簡單用「4% 法則」來估算:假設你提領率為4%,要每年支出50萬元,則需準備50/ 0.04=1,250萬元;如果是100萬年支出,則需2,500萬元。
關鍵思考:別急著追求高報酬、複利多厲害,而是先搞清楚「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哪些支出是必須、哪些是加分」。不要拿別人「每月退休花3萬元就能活得很爽」的故事來套用自己的人生標準。
生活品質決定退休金大小
必需支出vs.額外享樂:必需支出包含房貸、水電、保險、醫療、伙食雜費等,這些是你「躲不掉」的固定支出。而額外享樂包括海外旅行、高級餐廳、興趣課程(高爾夫、潛水)、精品消費斗,這些才是拉高退休金門檻的主因。
我們以兩個案例來做比較,保守型退休者,月支出4萬元,年支出48萬,以4%提領率計算,需要1,200萬元資產;若不投資,僅靠本金可支撐25年。而樂活型退休者,月支出10萬元,年支出120萬,以4%提領率計算,需要3,000萬元資產;若單靠本金不投資,則可支撐25年,但若投資並獲得6%年化報酬,則資產可以持續更久。
彈性調整與分階段退休
不一定要一退休就不碰工作,還可以採取「半退休」或「階段退休」。半退休即表示保留部分顧問或兼職收入,補足部分支出;階段退休是只先達到基本生活所需,偶爾接小案子增長社交與收入。這些方式能降低一次性資產壓力,也讓生活更有彈性。
投資策略:長期指數化為基底
指數化投資的優勢是費用低,ETF 費用率通常僅0.1%~0.3%,長期能節省大筆手續費。且能分散風險,持有全市場或大型股指數,減少單一產業或公司倒閉風險。還省時省力,不用挑股、研究財報,只要設定好定期定額,就能自動化執行。
資產配置有幾個建議,年輕期(距離退休20年以上)的股票占比70%~80%、債券20%~30%;中年期(距離退休10年~20年):股票50%~60%、債券40%~50%;接近退休(距離退休0年~10年):股票30%~40%、債券60%~70%。隨著退休倒數,逐步降波動、保留資本,確保不在市場低點被迫賣出。
提早退休不是一場「荷包大小」的比賽,而是一次「生活自由度」的升級。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想要過什麼樣的退休人生?不要只盯著投資績效數字,多花時間思考生活願景,然後倒推需要的資產規模與投資步驟。把「生活品質」放在核心,再用長期指數化投資累積資產,才能既享受現在、又擁抱未來,真正實現「財務自由」的美好藍圖。
延伸閱讀
股票、債券、房地產,投資該怎麼選?投資達人一表說清楚: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每年投資10萬也能存夠退休金?時間的複利,讓你在退休時多賺850萬,30歲開始也來得及!
作者簡介_雨果的投資理財生活觀

雨果以過去17年的生活理財經驗,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理財與投資觀點,希望透過分享與討論的方式與各位共同建立一個正確且可行的理財退休計畫。本文內容會包含股市投資、保險規劃、理財觀念、與商業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