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後段班,不是草莓族、也絕非靠爸族。目前在《Smart智富》月刊擔任記者,不只因為工作需要,而是本身熱愛理財,所以積極學習任何能賺錢的相關知識。工作5年時,還了20萬元的學貸、去了9個國家,還累積150萬元的資產,被同事戲稱「小猶太」,希望能幫助讀者一起賺大錢!出國玩!
著作:《佑佑努力記 3年從零存款到百萬》
粉絲專頁:林帝佑 X Smart理財佑佑班
摘要
美國降息推升金價接近每盎司3,800美元新高,吸引投資人關注。台灣常見投資管道為實體黃金、黃金存摺及黃金ETF,持有方式與稅務各有不同。
美國重啟降息,除了帶動股市上漲外,黃金表現同樣亮眼。9月下旬,金價一度接近每盎司3,800美元,創歷史新高,也吸引投資人關注並想進一步參與金價表現。不過,不同投資管道的持有方式各異,連稅負規則也差別不小,進場前務必先釐清。
在台灣,投資黃金常見有3種管道,包含:實體黃金、黃金存摺、以及黃金ETF。很多人會問:為什麼沒有黃金基金?那是因為,多數黃金基金並非直接投資黃金,而是投資金礦公司的股票,表現不一定與金價同步。
相較之下,實體黃金、黃金存摺與黃金ETF的表現與金價的連動度較高。不過這3種投資方式,持有黃金的方式、稅負各有不同,以下說明。
持有方式差異
實體黃金可透過銀行或銀樓購買金條、金幣。優點是能真實持有,不受金融機構帳務或商品設計影響,但缺點也很明顯,因為投資人要自行保管,且買賣價差較大。
以台灣銀行的實體黃金報價為例,9月26日「臺銀金鑽條塊」的銀行賣出價為每台兩14萬476元,銀行買進價為每台兩13萬7,063元,價差約2%左右。換言之,投資人若當天買進後立即賣回,就會損失約2%。而銀樓的價差通常更大,可能會差到7%~10%。
而黃金存摺是銀行推出的商品,透過帳戶記錄持有的黃金重量,買賣相對方便。但僅存在帳面紀錄,無法兌換成實體金條。在報價方面,買進與賣出同樣存在價差,多數銀行的價差大約都在1%左右。
第3種投資方式則是黃金ETF,目前在台灣掛牌的只有「期元大S&P黃金(00635U)」,因為在證交所掛牌,所以買賣就跟股票一樣簡單、方便。它透過期貨追蹤金價,價格基本上就是跟著國際金價波動。
不過要注意,有些ETF設計為槓桿型或反向型,波動比較大,風險相對提高,譬如,相關的黃金ETF有槓桿型的「期元大S&P黃金正2(00708L)」、反向型的有「期元大S&P黃金反1(00674R)」。
補充一點,不論是實體黃金、黃金存摺、或是黃金ETF都會受到匯率影響。由於國際金價是以美元計價,台灣投資人交易時需換算為新台幣,因此除了金價本身的漲跌,台幣升貶值也會影響最後的報酬。
稅負差異
再來看到稅負的差異。買賣實體黃金,賺到的價差會被視為「一時貿易所得」,併入綜合所得,如果沒辦法列舉成本,稅務單位會以賣出價的6%計算所得,而綜合所得稅的稅率為5%~40%。
黃金存摺的價差屬「財產交易所得」,同樣併入綜合所得,若有虧損,可在3年內抵銷其他財產交易所得。至於黃金ETF,因為屬於證交所掛牌商品,其價差被認列為「證券交易所得」,目前證券交易所得稅停徵,因此價差免稅。
黃金的3種投資方式,在投資特性與稅務規則上皆有明顯差異,進場前要釐清。此外,不論何種方式投資黃金都沒有孳息,所以進場前也要想清楚投資策略,千萬不要一時衝動就買進。
延伸閱讀
金價擺脫4個月盤整、突破3500美元,今年漲超過30%,未來走勢一次看
金價衝上天,要避險還能買黃金嗎?專家提醒別忽略「這2件事」
小檔案_林帝佑
本業:《Smart智富》月刊記者、財經頻道製作人
年紀:7年級後段班
節流方式:預算管理、有1萬元就定存
理財成績:2011年,以總資產負5萬元踏入社會,工作3年9個月時存到第一桶金,中間還以17個月的時間還清學貸20萬元,迄2016年,去過9個國家,資產更進一步突破新高
著作:《佑佑努力記 3年從零存款到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