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個人公司可以合法節稅?年收入多少適合成立?可以省多少稅?

雨果以過去17年的生活理財經驗,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理財與投資觀點,希望透過分享與討論的方式與各位共同建立一個正確且可行的理財退休計畫。本文內容會包含股市投資、保險規劃、理財觀念、與商業想法。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摘要

近年個人媒體與創業盛行,高收入族群面臨沉重稅負,成立個人公司成為節稅選項。公司稅率僅20%,可透過報帳、支出抵扣與盈餘保留延遲課稅,降低整體負擔。

近年來,個人媒體盛行,不少經營Facebook粉絲團與Youtube頻道的人,都能獲得比原本本業還要高的收益,很快地也面臨到報稅與節稅的需求。隨著創業風氣的興起,愈來愈多人選擇成立個人公司,無論是自由工作者、小型創業者,還是有志於將個人品牌發展成企業的人,都可能考慮這個選項。

隨著個人所得增加,稅負壓力也隨之提高,許多高收入人士開始考慮成立個人公司來進行節稅規畫。的確,透過公司架構來管理收入與支出,可以讓稅負更有彈性,進而減少個人所得稅。然而,這樣的做法是否適合所有人?又該具備哪些收入條件才能真正達到節稅效果?本文將深入探討成立個人公司的節稅優勢、可能的限制,以及適用的條件,幫助高收入人士做出明智的決策。

個人所得稅與公司稅制的差異

在探討節稅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個人所得稅與公司所得稅的基本架構。

1.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採取累進稅率制度,也就是說,收入愈高,適用的稅率愈高。例如,在台灣,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稅率如下:

當個人收入超過新台幣498萬元,最高稅率將達40%,這對高收入族群而言,稅負相當沉重。

2.公司所得稅

與個人所得稅不同,公司適用單一稅率,目前台灣的公司所得稅為20%(2024年適用)。此外,公司還需支付盈餘分配的股利稅,不過若採取適當的財務規畫,整體稅負可能仍比個人所得稅低。

成立個人公司的節稅優勢

成立個人公司可帶來以下幾種節稅好處:

1.降低適用稅率

當個人所得稅進入高稅率區間(30%~40%)時,將部分收入轉入公司,可以適用較低的20%公司稅率,有效減少稅負。

2.透過營業支出降低課稅所得

個人所得稅只能扣除特定的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範圍有限;但成立公司後,許多與業務相關的費用都可以列為成本,例如辦公室租金、設備與軟體費用、交通與油資、培訓與教育費、業務應酬費等,這些費用都可用來降低公司的課稅所得,進而減少實際繳納的稅額。

3.延遲課稅,提高資金運用效率

個人所得稅必須當年度繳納,但公司可選擇將盈餘保留在公司內部,不立即發放股利,這樣可以推遲稅金的支出,讓資金能夠更靈活運用,例如再投資、擴展業務或進行理財規畫。

4.利用薪資報酬進行稅務規畫

成立公司後,創辦人可自行決定薪資與分紅方式。例如,可以透過合理發放薪資來調整稅負,讓自己適用較低的稅率區間,避免一次性收入過高而適用高稅率。

5.提供合法報帳機制,增加可扣除項目

以個人名義工作時,報稅時可扣除的項目相對有限;但公司名下的開銷,只要符合業務需求,大部分都可以報帳。這使得許多本來需要自掏腰包的支出,能夠轉變為稅務上的抵扣項目。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