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沒咬牙買房,老後恐怕更辛苦?有房不是幸福保證!「這點」才是真關鍵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圖片放大
摘要

在台灣有許多房地產相關的利益團體,為了鼓勵買房,經常會使用「老了會被房東趕出來」、「老了租不到房子」等話術來製造FOMO恐慌,他們將「買房」視為解決老年居住問題的唯一解藥。不過老年居住問題的真正關鍵,從來都不是有沒有房,而是老的時候是否擁有「足夠的現金流」和「充裕的資金」。

在台灣,有許多房地產相關的利益團體,為了鼓勵年輕人買房,經常會使用「老了會被房東趕出來」、「老了租不到房子」等話術來製造FOMO恐慌。他們將「買房」視為解決老年居住問題的唯一解藥。

但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老年居住問題的真正關鍵,從來都不是有沒有房,而是老的時候是否擁有「足夠的現金流」和「充裕的資金」。

只要有足夠的錢,就能選擇自己想要的居住方式,過上體面、有尊嚴的生活。

房地產恐嚇話術的盲點:窮得只剩一棟房的窘境

這些恐嚇老人租不到房的房地產利益團體,忽略了一個最殘酷的現實:有些人,老的時候只剩下「一棟房」,但卻沒有「現金流」可用。

這些人確實有房可住,但生活品質卻極為堪憂:他們沒有現金儲蓄或投資收益,每月只靠微薄的退休金或國民年金過活。他們雖然不用付房租,但日常生活該付的錢一樣也不會少。

為了省錢,他們不敢生病、不敢消費、不敢旅遊、不敢參加社交活動。雖然住在數千萬資產的房子裡,但生活過得比租屋族還要辛苦。

雖然房子是資產,但「不動產」的最大問題就是「流動性差」。除非忍痛賣房或辦理「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否則無法將房屋價值轉換為可用的現金。

請問,這樣把所有錢被一間房綁死,「有房可以住,但每個月都過得極為拮据」的生活,真的比較好嗎?

老年居住問題的解決之道:複利理財帶來的「現金流」

有另一種人,雖然年輕時選擇不買房,而是將原本龐大的頭期款等買房資金,投入到穩健的投資工具中(例如指數型 ETF),但在長期的複利效果下,情況會截然不同:經過數十年穩健的投資與複利滾動,到老年時,會累積一筆可觀的資產。這筆資產可以轉換為穩定的「現金流」。

只要手上有充足現金,老年居住就擁有無限的彈性

你可以選擇住進設備更好、有專業醫療照護的養老村或老人住宅,享受更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或是可以拿出現金資產的一部分,買下一間沒有房貸負擔的小套房或老公寓,同時保留部分現金作為生活開銷與醫療準備金。

所以,老人的居住問題,關鍵不是在於年輕的時候「買不買房」,而是年輕時到底「有沒有做好理財」,讓自己老的時候有足夠的錢,這才是重點。

買房與否,沒有對錯,都是理財決策

一定要認清,居住的本質是「錢」!房地產雖然是優秀資產,但若犧牲所有投資機會去買房,老的時候未必會過得比較好。

買房絕對是件好事,但如果你擅長投資理財,能將資金創造出比房產增值更高的效益,那麼先租房並將資金用於投資,也未必不是可行的方式。

而年輕先買房,老的時候再賣掉,讓自己年老時能取得現金,當然也是一種選擇。但此時,買房就是投資的手段之一,要考量的就是投報率值不值得了。

重點是,無論你選擇買房還是租屋,從年輕時開始儲蓄投資,讓資產穩定成長,確保老年現金流充裕,才是解決所有老年居住問題的根本之道。

請記住,老年的生活品質,是由現金流決定的,而不是由房產權狀決定的喔!

本文獲「阿宅-雙碩士地產顧問」授權轉載,原文:老年居住問題的真相:不是「沒房」,是「沒錢」

延伸閱讀
房價20年漲3倍,空間愈來愈小、房貸愈來愈長?一文看懂建商背後的炒作邏輯
少子高齡化嚴重,房價未來依舊堅挺?房產專家曝關鍵:日本是最好的借鏡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