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漲多,到底該不該停利?佑佑:勇敢追求大大的本利和

7年級後段班,不是草莓族、也絕非靠爸族。目前在《Smart智富》月刊擔任記者,不只因為工作需要,而是本身熱愛理財,所以積極學習任何能賺錢的相關知識。工作5年時,還了20萬元的學貸、去了9個國家,還累積150萬元的資產,被同事戲稱「小猶太」,希望能幫助讀者一起賺大錢!出國玩!

著作:《佑佑努力記 3年從零存款到百萬》

粉絲專頁:林帝佑 X Smart理財佑佑班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摘要

台股從4月低點反彈逾6成創新高,不少投資人猶豫是否該停利。佑佑提出3個自我檢查問題:是否有短期現金需求、資產比例是否需再平衡、心理帳戶是否安定。若漲多導致壓力大,也可適度停利。

台股漲這麼多,到底要不要賣?最近,佑佑經常被朋友問到這個問題。從4月股災低點約1萬7,000點起算,台股一路反彈、甚至創下新高,10月來到2萬8,000多點,短短半年多累積漲幅逾6成。不少投資人開始思考,是否該停利,以免回檔時獲利化為泡影?但漲多要不要賣,還是老話一句──投資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可以思考幾個問題,幫助自己做決策。

你可以先問問自己以下3個問題,作為停利前的檢查表:

問題1:短期內,是否有現金流需求?

如果短期內有明確的用錢需求,譬如房屋頭期款、大額家用支出等,應確實留下現金,就不用擔心需要用錢的時候,被迫在下跌時賣出。

問題2:各資產間的比例是否需要調整?

這是「再平衡」的概念,也牽涉到每個人對於風險的控管需求。舉例來說,當股市大漲,整體的資產結構會偏向風險性資產、或是台股漲多,而其他市場的部位沒動靜,台股部位的比例就會擴大,此時也可以考慮做調整,讓資產比例回到原先的設定。

問題3:心理帳戶是否安定?

若帳上獲利讓你心浮氣躁、害怕失去,或是每天忍不住打開報價,一直問自己「到底賣不賣?」代表現況讓你心理壓力大,不妨適度停利,因為睡得安穩也很重要。

透過這3個問題,能幫助你釐清「為什麼想賣」,而不是單純的「恐高症」。在釐清停利的理由之後,接下來要思考的是「怎麼做」。

以我來說,我的策略是核心部位不動、衛星部位靈活調整,同時搭配2個大原則:首先,大報酬但小金額不動,其次,從整體資產配置考量。

針對衛星部位,我會觀察報酬率是否達到預設的停利區間,以及本利和是否超過一定金額,當2個條件都滿足時,我會接著思考「賣多少」。譬如,台股的部位比預設的資產比重還高,可以考慮全部賣出;或者,美股部位比預設的資產比重還低,就可以選擇部分停利。

整體而言,完全不停利的核心部位,可以讓我持續、長期地參與市場成長;而靈活調整的衛星部位,可以幫我度過短期波動並滿足現金流需求,同時讓心裡比較安定。但我要強調,停利不代表看壞市場,這麼做的用意是想要透過部分停利,以支撐長期投資的部位,避免回檔時總資產的波動過大,如此才能在市場上走得更遠。

但如果你是停利之後,反而會猶豫要不要持續進場的投資人,那就乾脆勇敢別停利。因為你該擔心的,恐怕不是股市的短線回檔,而是錯過長期的趨勢成長。要知道,市場永遠都有波動,投資部位也會隨之變大或縮小,但眼光放長,能不能擁有一個大大的本利和,才是影響財務的關鍵。

延伸閱讀
TISA基金是什麼?低經理費、免手續費,具複利效果又可合法節稅!
槓桿型ETF「正2」到底能不能存?關鍵在「這1點」!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