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林伯伯一生勤懇,晚年最放心不下年輕時不學好的獨子。為了確保兒子未來安穩,他在律師協助下設立「遺囑信託」,由受託人代管房產、分期給付生活費,並設監察人機制,防止財產被濫用。
上週六,我出席了一位當事人的告別式。坐在靜默的追思會場,看著遺照裡那張和煦微笑的面容,我的心底湧上一股酸楚。
林伯伯(化名)高齡90多歲,一生可說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年輕時響應政府「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投入軍旅報國;退伍後又在郵局服務數十載,勤懇一生。他隨國民政府遷台,後來與一位台灣太太成家,老來得子,疼愛兒子如掌上寶玉。
從「牽掛」到「心安」
兒子從小就叛逆不羈,國中起就常翹課,讓林伯伯夫妻有操不完的心。林伯伯為了確保兒子有乖乖到學校上課,每天一早陪著兒子轉兩班公車,親眼看他走進校門後,才放下心再轉兩班車回家。中午時,又怕孩子中途離校(翻牆翹課),親自帶著便當再趕到學校,爲兒子送愛心便當。林伯伯說:「只要看到兒子還在教室裡,我這老骨頭就覺得值得。」
那份愛,濃得化不開。
可惜林伯伯夫妻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兒子成年後,誤交損友,一度染上毒癮,讓兩老傷透了心。屋漏偏逢連夜雨,林媽媽雖然比林伯伯年輕,但還是先蒙主寵召,離林伯伯及兒子而去。林伯伯對著這唯一的獨生子,操碎了心!幸好靠著宗教信仰的力量,及專業的戒毒機構的協助,讓兒子重回正軌,也讓父親重新燃起希望。
然而命運再度考驗他。
去年底,因為在家裡的一個摔倒,林伯伯健康急轉直下,短短幾個月,從能走、到臥床。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但最放心不下的,仍是那個唯一的兒子。「萬一我走了,孩子拿到遺產,會不會把房子賣了,又回到過去吸毒那條老路?我和他媽媽都不在的話,還有誰能照顧他?」這是他反覆對我說的一句話。那是一個父親最深的憂慮——怕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
用「信託」,留愛不留憂
透過朋友介紹,林伯伯找到我。我與會計師、地政士的合作團隊一起,為他規畫了一份「遺囑信託」。
考量到兒子40多歲,我設計了一個10年期的信託機制,由受託人代為管理房產,兒子(受益人)可以住在房子裡,但不能出售,或把房產設定抵押權,幫兒子把房子給守住。信託期間,分階段撥付生活費用給兒子;10年後,希望兒子已經能穩定生活、遠離誘惑,受託人再將房產,正式移轉給兒子。
我擔任監察人,幫兒子監督受託人是否好好按照遺囑信託的規畫,幫兒子守護房產。這樣的安排,不只是法律上的規畫,更是一位父親用理性與愛心寫下的「延伸守護」。
1月7日,我們簽好所有文件。短短一週後,林伯伯安然離世。我一直相信——他是帶著「放心」離開的。
一份信託,一生的愛
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次專業的委託,而是一段見證:一位父親如何用最後的力量,把愛,轉化為一份有制度、有溫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