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報酬率沒有市值型ETF好,還要存高股息ETF?資深存股人:高股息有2大優勢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摘要

市值型追求資本利得,高股息重視穩定現金流,各自適合不同投資屬性的人。作者強調,了解產品特性、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長期穩健操作,才是致勝關鍵。

前一陣子在比較的「市值型ETF」跟「高股息ETF」的對比,孫太其實很多文章都有看,最近則有比較深刻的體悟,也跟大家分享分享。(編按:本文撰於2024年4月14日)

先來說個故事,有一天,大學的校園內舉辦了籃球比賽,一般生跟體保生比完後,一般生大輸...這時一般生就會說:「籃球比賽怎麼會讓一般生跟體保生比賽?這比賽公平嗎?」

對,這大概就是孫太想提的「市值型ETF」跟「高股息ETF」比賽的內容,就像大學比籃球一樣,一般生跟體保生都是「大學生」,市值型跟高股息都是「ETF」,他們都有著相同的客觀條件,但...等等,主觀條件本來就不同啊!

論體能、體育項目,本來就是體保生比較吃香!同樣,論成長性、成長動能,本來就是市值型的優勢!

這一點,看2種ETF的成分股組成就可以知道啦!所以,拿不同特點的商品來直接做對比,似乎哪裡怪怪的?

元大台灣50(0050)是一檔市值型ETF,追蹤台灣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其前兩大持股為台積電(2330)和聯發科(2454),分別占總資產的55.86%和5.20%。​

群益台灣精選高息(00919)是一檔高股息ETF,選擇高殖利率的公司作為成分股。其前兩大持股為長榮(2603)和瑞昱(2379),分別占總資產的11.82%和9.56%。

再看一下兩者的訴求:

高股息ETF主要特點:報酬來源以「股息收入」為主+股價成長性較低,甚至部分成分股長期呈現衰退+長期總報酬不一定勝過市值型ETF。

市值型ETF主要特點:報酬來源以「資本利得(股價成長)」為主,股息只是輔助+長期因科技與大型成長股表現強勁,總報酬通常較高。

這就很像同樣在武器店鋪中,看到矛與盾,矛的特點是攻擊,盾的特質是防禦,硬要拿矛與盾做比較,說矛比盾的攻擊性高,買矛比較好!又或者說是盾比矛還要有防禦性,買盾比較好!(最傻的是嘗試的去說盾比矛還有攻擊性了...因此,總不能說因為矛和盾都同樣放在「武器店」裡販售,所以要拿來一起比較吧?正確的對比法應該是矛跟矛比,盾跟盾比吧?)

因此,如果是處於相同的條件下,假設...0050出了一檔孿生ETF叫做0050-A,這檔0050-A是季配息好了!那我相信就算是季配息的0050-A跟0050的績效基本上還是會一模一樣,但...會比較差一點!差在哪呢?這點我很認同批評高股息ETF的投資人會說,每次配息會多了「手續費」+「二代健保費」+「報稅費用」...等等的摩擦成本在!

高股息ETF不該跟市值型ETF比較

高股息ETF的強弱也不應該拿來跟市值型的ETF相比,因為兩者本來就是不同的商品(只是剛好最後冠上「ETF」這個字而已),高股息ETF的強弱應該就高股息ETF來相比,因為相同的屬性,只有不同的選股邏輯,才會選出大致相同但細微又有差異的商品!

簡單來說,籃球比賽應該是所有體保生的班級一起比,這樣可以比出技術和技巧!一般生的班級一起比,這樣才能看得出誰在這個類別比較強勢!但混在一起...只是打混仗而已!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