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大賣空》看投資這條路:就算被當瘋子,也要當「理性的瘋子」

MBA畢業,研究興趣在企業評價、智慧資本及策略;目前擔任新創企業的網路編輯。

或許是之前就對原始版的 MBS、古怪金融工程「奇蹟」的 CDO,還有主角群們拿來和 Housing Market 對賭的房地產 CDS 等衍生性商品有一些基本的理解,我在看這部電影時除了讚嘆導演說故事功力外,把大部分的精神放在 Michael Burry 等主角群們的「心智狀態」上。

這要從最近我在細讀 Howard Marks 的經典《The Most Important Thing》(中文版: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還有他這幾年原文的備忘錄談起。一來是想從中學習大師對於市場的洞見,更重要的是安定自己在這段大盤下挫時徘徊在「恐懼」與「貪婪」的情緒。

Howard Marks 花了很多篇幅在談風險、談防禦性投資,但我受教更多的是他對於投資的理解。投資包含了技術面(Technical)與心理面(Psychological),前者是對於資產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的評價、標的分析能力的累積,後者則是在面對交易時的心態。絕大部分的主動型投資人(Active Investors)在技術層面都有一定的能力,但往往投資失敗的原因來自心理面的不成熟:

看到上漲的價格就去追、看到下跌時又不敢撿
過度自信、將資金集中在某資產上,甚至使用槓桿放大報酬率
從未思考報酬發生的機率與期望值的分布,認為事情只會照著自己的想法走

許多心理學、行為財務學都證明了人類並不是一部完美的理性思考機器,我們厭惡損失剩餘同等的獲益、我們總是被當初買進的價格套住卻從未思考機會成本......即便我們擁有高度的智商去評估出資產的內在價值,卻往往忍不住買得太貴、或缺乏紀律未在價格下跌時勇於買進。

說起來很諷刺,人類心理的弱點讓大眾無法理性地做決策,卻讓大眾視真正勇於理性做決策的人為瘋子。

而《大賣空》的主角群們就是那群眾人眼中的「瘋子」,他們發現房地產市場(Housing Market)的不理性繁榮,並為此大量買進與市場對賭的房貸 CDS。這些經營避險基金的「瘋子」遭到訕笑、被投資人贖回資金、甚至準備被告,好不容易發現 Housing Market 準備崩盤、預期他們手中的 CDS 價值應該要上漲,卻發現連應該中立、保護投資大眾的信評機構&證券監管單位也是共犯,不願將真實狀況反映在信用評等上。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