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聞

編按:下為電影《大賣空》預告,來源:YouTube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Robert Frost, 《The Road Not Taken》

(中譯為「林中兩條岔路,我選了人跡更罕的那條走,從此人生完全不同。」出自美國詩人佛洛斯特《未擇之路》)

《大賣空》(The Big Short)是 Michael Lewis 寫的作品,你對他不熟是正常的,但你一定看過布萊德彼特主演的《魔球》(Moneyball),再不然也看過珊卓布拉克演的《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假如你和我一樣對於金融市場感到著迷,那你也一定看過他的成名作《老千騙局》(Liar's Poker),還有一、兩年前出的《快閃大對決》(Flash Boys)。

這些故事當然都有一個或多個鮮明的角色性格,但故事所牽涉到的概念都相當複雜,然而 Lewis 先生總能用神奇的文筆把生硬的金融知識給表達出來,讓讀者忍不住一頁一頁地翻下去......不過即便如此,真的要把《大賣空》這部要講 2007 次貸風暴、2008 金融海嘯的故事變成電影?要用 130 分鐘的片長講那些我當初花了好多時間研究的MBSCDOCDS

坦白說我進入電影院之前,心中有點忐忑不安,深怕自己對於原著小說的高評價會隨著電影一起被大賣空掉......

但《大賣空》的電影確實沒令我失望:整部片的運鏡、剪接相當有趣,萊恩葛斯林(Ryan Gosling)時不時地打破劇場的「第三面」牆壁和觀眾對話也令人驚艷(《紙牌屋》也有同樣的手法); 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ne Bale )演出原著第一主角、有亞斯伯格症的 Michael Burry 十分到位,史提夫加維(Steve Carell )也讓我驚訝他原來除了當喜劇演員,也能演技大爆發變身為華爾街憤青。

當然,我最擔心會被大賣空的、解釋 CDO 等衍生性商品的橋段,也用了包括疊疊樂、大廚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的海鮮大雜燴與賽琳娜戈梅茲(Selena Gomez )的 21 點賭局......巧妙帶過去,讓我自己有一種「啊,原來可以這樣解釋!」的感覺,讓我不禁覺得當初花那麼多時間、用錯誤方法理解的自己像個白癡。

就電影本身來說,雖然是個相對冷門的主題、也不一定會被奧斯卡獎青睞,但這是一個講金融風暴的故事耶!導演的功力實在高超到,讓你這130分鐘完全不會感到無聊,光這點就值得大家買票進場看了。

等等。身為本商業筆記的忠實讀者,看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為什麼這篇電影心得文會出現在這裡?我是不是走錯棚?其實接下來,我才要認真寫我從電影中看到的投資啟發。

{DS}

或許是之前就對原始版的 MBS、古怪金融工程「奇蹟」的 CDO,還有主角群們拿來和 Housing Market 對賭的房地產 CDS 等衍生性商品有一些基本的理解,我在看這部電影時除了讚嘆導演說故事功力外,把大部分的精神放在 Michael Burry 等主角群們的「心智狀態」上。

這要從最近我在細讀 Howard Marks 的經典《The Most Important Thing》(中文版: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還有他這幾年原文的備忘錄談起。一來是想從中學習大師對於市場的洞見,更重要的是安定自己在這段大盤下挫時徘徊在「恐懼」與「貪婪」的情緒。

Howard Marks 花了很多篇幅在談風險、談防禦性投資,但我受教更多的是他對於投資的理解。投資包含了技術面(Technical)與心理面(Psychological),前者是對於資產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的評價、標的分析能力的累積,後者則是在面對交易時的心態。絕大部分的主動型投資人(Active Investors)在技術層面都有一定的能力,但往往投資失敗的原因來自心理面的不成熟:

看到上漲的價格就去追、看到下跌時又不敢撿
過度自信、將資金集中在某資產上,甚至使用槓桿放大報酬率
從未思考報酬發生的機率與期望值的分布,認為事情只會照著自己的想法走

許多心理學、行為財務學都證明了人類並不是一部完美的理性思考機器,我們厭惡損失剩餘同等的獲益、我們總是被當初買進的價格套住卻從未思考機會成本......即便我們擁有高度的智商去評估出資產的內在價值,卻往往忍不住買得太貴、或缺乏紀律未在價格下跌時勇於買進。

說起來很諷刺,人類心理的弱點讓大眾無法理性地做決策,卻讓大眾視真正勇於理性做決策的人為瘋子。

而《大賣空》的主角群們就是那群眾人眼中的「瘋子」,他們發現房地產市場(Housing Market)的不理性繁榮,並為此大量買進與市場對賭的房貸 CDS。這些經營避險基金的「瘋子」遭到訕笑、被投資人贖回資金、甚至準備被告,好不容易發現 Housing Market 準備崩盤、預期他們手中的 CDS 價值應該要上漲,卻發現連應該中立、保護投資大眾的信評機構&證券監管單位也是共犯,不願將真實狀況反映在信用評等上。

{DS}

註釋:寫到這邊不禁打個岔,我一直對當時 Housing Market 沒有 CDS 或是類似保險工具這點感到吃驚,因為這樣的情況是建立在「房地產絕對不會崩盤」、「MBS 只會上漲」這些荒謬的假設上的。市場上任何有價格的東西,背後一定有供給和需求,也一定會有願意和不願意承擔風險的人存在,沒有 CDS 意味著「沒有人認為房地產會下跌」=「沒有房地產下跌的需求」,但這完全沒有道理,也顯示當時金融系統的荒謬。

而他們,最後還得面對金融巨人們幾乎還不出他們手中 CDS 的「保險理賠金」、CDS 可能賣不掉的問題。而這些早一步發現市場不正常、透過 The Big Short 賺到一大筆錢的瘋子們,最終面對的是一個被資本原子彈炸過的美國經濟,還有一群不會為他們喝采的基金投資人。誰真正贏了?你可能會說這些瘋子們贏了,但這 2006~2008 年的煎熬(對比其他投資人的豐厚獲利)、每天早上醒來對於自己觀點的懷疑,我想都是對他們心理的重重一擊。

投資成功的秘訣廢話在「買低賣高」,以低於資產 Intrinsic Value 的價格買進,以高於資產 Intrinsic Value 的價格賣出,這是最基本做多(Long)的價值投資。但放空(Short)要牽涉到的技術與心理層面更高,畢竟人類發展大致上是順向前進的,你需要更可靠的價值評估技術,更需要特殊的觀點與膽識下投資決策(噢,別忘了還有一群無法理解你到底在幹嘛的、想拿刀砍你的投資人),才有辦法在市場過熱時透過放空獲利。

價值投資者最大的考驗即在此,但當你跨過這個心理障礙、也願意把投資的時間拉長,最終結果也站在你這邊,往往這些 Unconventional Decision (不合常理的決定)會帶給你 Uncommon Return(超凡的回報)。這非常困難、非常違反人性,但也讓那些願意保持冷靜的人們得到獎賞。

哎,還有就是,幫別人管理資金實在太麻煩了,尤其在市場過熱或過冷的時候,投資人集體的不理性、加上每週每月每季績效的壓力,也會逼著冷靜理性客觀中立的超級操盤手做出不理性的行為。

不過也因為如此,願意深入思考的專業散戶也有打敗法人、打敗大盤的機會,只要你願意如開頭我所摘錄的Robert Frost的詩一樣,“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走那條人跡罕至的道路 -- 《The Big Short》(大賣空)電影觀後感

作者簡介_Freddy

MBA畢業,研究興趣在企業評價、智慧資本及策略,現在是新創企業的網路編輯。
個人部落格:Freddy Business Note 商業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