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車禍、高齡換照年齡下修是解方?台大醫師:倉促變革恐讓偏鄉長者「回不了家」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新北三峽發生嚴重車禍,涉案駕駛78歲,交通部將加嚴、下修換照年齡,與衛福部合作加強危險感應與認知功能評估,但醫界人士指出肇事較多的是年輕族群,換照變革應有科學依據。

新北三峽19日發生3死12傷車禍,78歲余姓駕駛事前涉嫌肇事逃逸,高速駛離時又釀成這起重大事故。交通部長陳世凱昨天宣布,整體駕照管理將有3大變革,包含考試加嚴增加鑑別度、強化違規者安全駕駛風險意識、協助高齡者安全駕駛,其中高齡制度最快明年上路。

衛生福利部次長林靜儀今天出席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到未來衛福部與交通部合作加強高齡駕駛安全規劃,她說,現行成人健檢不得作為目的外使用,衛福部角色是提供醫療健康評估支援與專業協助,具體細節進行協調,確保制度科學合理。

針對制度科學合理性,台灣大學小兒科兼任主治醫師李秉穎在臉書上發文指出,既然交通部提到「高齡駕駛雖然傷亡數高,但肇事較多的其實是18至24歲族群」,不懂為何要特意去修改年齡限制。他今天上午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加強交通安全最根本做法是根本原因分析。

李秉穎認為,因為個別的交通事故個案就直接修法或下修年齡限制,這樣做是不合理的,預防風險必須有科學依據,而非看到個案就想修改制度。建議分析不同年齡層交通事故發生率,包括一般車禍、重大車禍和致死車禍比率,比較高齡者與其他族群之間的差異。

李秉穎說,以偏鄉、交通工具不便地區為例,當高齡者繳回駕照可獲得T-PASS大眾交通優惠,這並非有效誘因,偏鄉地區根本沒有大眾運輸可搭,是變相剝奪了他們的行動自由,政策不能只看事故個案決定,必須根據完整、客觀統計數據進行討論,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