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家公司可以投資?頂尖企業顧問:懂得估計營收,才算懂財報!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以下要舉的一個例子,是許多人以為不需估計、實際上卻經常需要估計的變數:營收(銷售額)。這是指公司在某段時期內向客戶銷售的產品的價值。你會以為這是一個很容易確定的數字。但問題是,什麼時候應該記錄營收(會計師不會說「記錄」,他們喜歡說「認列」)?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時間:

◆簽訂合約時
◆交付產品或服務時
◆寄出發票時
◆帳單支付時

如果你說是「當產品或服務交付時」,那你就說對了。這是決定銷售何時應出現在損益表上的基本規則。不過,這個規則並不簡單。這麼做需要做出一些假設,事實上,「銷售在什麼時候成立?」這件事,是許多作假帳案件的關鍵。根據德勤法證中心(Deloitte Forensic Center)在2007年的一項研究,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在2000年至2006年期間追查的作假帳案件中,有41%涉及收入認列。

想像一下,一家公司向客戶出售1部影印機並附有維護合約,全都包含在一個完整的財務方案中。假設機器在10月時交付,但維護合約的效力延續到接下來的12個月。10月份的帳簿上應該記錄多少初始購買價格?畢竟公司還沒有提供這1年內應負責的所有服務。當然,會計師可以估計這些服務的價值,並根據這一點來調整營收。但這需要做出重要的判斷。

這個例子也不只是個假設而已。全錄公司(Xerox)幾年前玩了大規模的營收認列遊戲,後來被發現不當認列高達60億美元的營收。問題是什麼?全錄公司以4年的租約銷售設備,包括服務和維護。那麼,價格中有多少是設備的成本,又有多少是後續服務的費用呢?由於擔心公司獲利下滑會導致其股價暴跌,全錄的經營團隊當時決定,提前確認占比愈來愈高的預期營收以及相關獲利。後來,這些合約的幾乎所有營收都在出售時就被認列了。

全錄顯然迷失了方向,並試圖利用會計來掩蓋其業務問題。但你可以看到重點是:即使還不到直接作假帳的地步, 仍然有足夠的操作空間,讓數字看起來有所不同。

財務藝術的第2個例子,也是另一個經常在財務醜聞中發揮作用的例子,就是判斷某一筆支出是資本支出還是營運支出。(德勤的研究指出,在2000年至2006年期間,這個問題占作假帳案件的11%。)現在你只需要知道,營運支出會立即拉低獲利,而資本支出則可以分散到幾個會計期間。這時你就可以看到誘惑了:等等,你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把這些辦公用品的採購全都稱為「資本支出」,就可以因此提高獲利嗎?

正是這種想法讓2002年破產的大型電信公司世界通訊(WorldCom)陷入了非常多的麻煩。為了防止這種誘惑,會計業和個別公司都有關於哪些項目應該分類到哪裡的規則,但這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要視個人的判斷和自由裁量權而定。同樣地,這些判斷會大幅影響公司的獲利,進而影響股價。

你自己根據對公司或營業單位財務狀況的評估,對預算、資本支出、人員配備和其他十幾個項目做出判斷或是你的老闆會這麼做。如果你不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假設和估計,以及這些假設和估計如何在某個方向上影響數字,那麼你的決定可能會是錯誤的。

財務智商代表要了解哪些是「硬的數字」得到充分支援且相對沒有爭議的;以及哪些是「軟的數字」高度依賴判斷。更重要的是,外部投資人、銀行、供應商、客戶和其他人會使用你公司的數字,當作決策的基礎。如果你沒有非常理解財務報表,不知道他們在看什麼或為什麼要看,那麼你就只能任由他們擺布了。

延伸閱讀
台積電為什麼這麼賺?財務長教你讀財報:現金流量表看出「這數字」成長很驚人
為什麼每年獲利上億元以上的公司也會倒閉?金牌會計師教你看公司賠錢3徵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