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好?還是租屋好?「這一點」是判斷關鍵!

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通勤好?還是租屋好?「這一點」是判斷關鍵!

看到網路一篇有關於要不要聽爸媽的話住家中,把通勤時間拉長,這樣就可以省下大筆的房租,但很可能就把未來人脈、賺錢機會都給犧牲掉的文章。說真的,標題比較聳動些,但內文並不會到非常偏頗,這部分我來說說看法,也許對我們專欄讀者也會有幫助。

「到底時間重要,還是金錢重要?」這答案是:你的時間價值多少錢?舉例來說:一個上市櫃大老闆,為了省錢寧可不買車,然後騎機車或腳踏車去上班,車程多花半小時,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有安全的問題,況且這車程可以讓他做更多決策思考。但如果是一個打工時薪160元的人,明明巷口就有工作可以做,卻因為其他原因,例如男友在比較遠的超商,為了找男友一起上班,於是通勤1小時去打工,這可能就不是太划算的一份工讀。

網路上總會有許多過度強調時間重要性的文章,把錢拿去換時間,把錢拿去怎樣怎樣,其實這真的沒有對錯,要看的是當時這個人「時間的價值如何」。對我來說,早期也是能走路就走路,不行的話就是捷運、公車,到後來雖然能買車,卻清楚算出,住台北盡可能搭小黃或Uber反而比較賺,不管是金錢方面或者時間方面皆然。於是我暫時選擇沒買車,但也不代表未來數10年都不買,這也很難說,人生本來就會一直成長與改變。

「是否有被利用價值」才是建立人脈重點

通勤省房租錢也沒有錯,但通勤時間長到太誇張,這就害到自己,至於人脈會不會因為你通勤就失去?我覺得社交活動跟人脈建立並沒有絕對的相關,自己本身夠不夠「實力」,才是建立人脈的重點,再更白話的解釋,就是「你是否有被利用的價值?」一般人聽到「利用」2字,彷彿是毒藥,遠離加不屑,但真的不是這樣的,如果你這一生都不想當個有用的人,自然不用被利用,但你想這樣嗎?99%的人應該都不想。

而刻意去結交的人脈,只是互換名片,對方不會真的出手幫你忙,那一點意義都沒有,出社會,人家要的是互相交換資源,而不是「被你拿走資源」。

年紀輕輕時,我就不喜過多的社交,可能是太不自在了,習慣跟單一好友,找個地方坐下,從閒談到深談,這才比較夠意思。如果只是互相飲酒,過多的客套,1小時、2小時過去,開始談幾句,接著大夥又說要續攤去唱歌跑KTV,這些事情都把你僅有的一點點時間給榨乾了,還要花錢,那第一桶金只是愈來愈遠。盡可能強化自身的能力,什麼都好,當你能被人家利用時,你自然就會是個咖,也會建立很多人脈,朋友甚至認識不完,而不是刻意去追求而來的。人家也看在眼裡,很難深交,不同階層的人,壁壘分明,偶爾才會有跨領域的交流。

靠交友圈去誇耀自己、炫耀自己,那只是空殼子,太虛無了。盡力去幫人家解決困難、解決問題,讓人覺得與你相處是舒服、自在,那人脈自然就會建立。這跟通勤不通勤、要不要住家裡,關係實在不大。提供給讀者思考,祝你們有美好的夜晚。話說通勤時間還是能短則短,除非你能妥善利用通勤時間,那另當別論。

本文獲「畢德歐夫」授權轉載,原文:週日的夜晚,大家又到了上床睡覺的時間…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