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越拒優衣庫大單,反獲Nike、Prada青睞

三個失業大叔拚出新科紡織股后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廣越如何養出拒絕低價競爭的勇氣?時間倒轉回一九九五年,吳朝筆和另外兩位創辦人楊文賢、蔡石屏,原是苗栗一間羽毛加工廠的同事,因工廠經營不善倒閉,三個中年人頓時失業。

長年累積的技術和經驗,讓三人不甘心從此放棄。他們拿出個人積蓄,飛往人力成本低廉的越南古芝,設立了廣越的第一座工廠。儘管人生地不熟,但台灣傳產在九○年代外移、倒閉的經歷,讓他們不敢因原有的技術優勢而鬆懈。

舉例來說,羽絨衣最為人詬病的缺點,是羽絨易穿破布面,從針孔跑出來。當時還沒有自動化設備,擅長研發的蔡石屏就由細節著手,親自飛到日本去拜訪製造商,改造出針孔更細緻、不易漏毛的針與線,再親自領著上百名技術員,一針一線,建立起扎實的縫製基本功,也順利接下第一筆來自Nike的訂單。「當時,越南還有好幾家成立更早、規模更大的代工廠也接Nike的單。沒想到不過幾年,因為品質比不上,那些訂單都被移轉給我們了!」吳朝筆回憶。

拚技術差異
獨創模組,成品比同業細緻

「贏」的體悟,讓廣越早早察覺技術差異化的重要性,更願意投資獨門技術與研發人才,因此創造出三項核心技術——特殊模板(Templates)、自動充絨機、繡花模板。

特殊模板,是指透過電腦設定,以機器進行一系列裁切、對版等自動化程序,新手只要學會,即便才到職三天,也能達到過去技術員須苦練一年的品質。又如繡花機,原本只能縫製logo,廣越卻將其大量運用在縫衣,整排繡花針過去,一次就能縫完九片布料的格子。

「為了時髦,現在羽絨服的格子都越做越小了,光衣服正面就三百多格,」吳朝筆拿起一件The North Face的輕薄羽絨衣,指著上頭二乘二公分的正方形小格,「這用人工根本做不出來!」這款外套,全球已經賣出三百萬件。

相識近二十年的立肯企業董事長廖炳榮觀察,廣越非常捨得投資新設備與技術。有一年,出口日本的一批Nike羽絨衣未能通過金屬檢測,而製造商正是廣越與另一家大廠。相較於對方的矢口否認,吳朝筆一肩扛起責任,向品牌坦承疏失,回去立刻購入更精密的金屬探測儀,「結果,隔年拿到的訂單是double(雙倍)!」

當然,面對品牌客戶的壓倒性資源與超高標準,代工廠想維持不卑不亢、保有議價空間,比的絕不僅僅是技術。

長年負責Adidas、Puma等品牌客戶的福懋營業處經理張濤分析,自二○一○年Adidas喊出交期砍半,由平均一百二十天縮短為六十天(指六十天內完成品牌下單、成衣廠製作到出口運送),間接帶動營收逆勢成長以來,許多品牌紛紛跟進。

因此,代工廠的核心技術只是基本,其餘的人力管理、勞工福利、原料採購、財務狀況到股東結構等,都會列入品牌評估範圍,「等於門檻越來越高,只有各方條件都穩定,才有機會拿到訂單,」張濤表示。

拚管理差異
台幹必學越語,避排華事件

而廣越又是如何跨過這道日漸調高的門檻?答案,是由無數細節組成的「管理差異化」。

舉例來說,為了與當地員工順暢溝通,廣越早在設廠之初,就規定所有台籍幹部學越南文,一律以越語進行管理。廠內外所有標語和招牌,也都禁止使用中文。正是這些努力,讓廣越在二○一四年的排華事件中全身而退,未受任何波及。

花費兩年才通過的戶外用品技術指標:Gore Tex國際認證,也是同樣道理。由於審查嚴謹,廣越須經歷每年兩到四次的工廠實地抽檢、送主管赴香港受訓、購買比市價高三到五倍的專用布料等條件,才具備生產Gore Tex羽絨衣的資格。儘管認證成本高昂,但也象徵品質提升,因為Gore Tex羽絨衣的售價可比一般羽絨衣高出一倍。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