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重貶引爆全球股災》真的不是為了「救出口」,中國到底想做什麼?

台大經濟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現任AIA Capital 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及財訊雙周刊專欄作家。興趣是研究總體經濟,並從中發掘投資亮點。

第二,1994年的中國正進入一個吸收外來投資的良性循環,一次性貶值所建立的出口競爭優勢對外資構成相當的誘惑,使得資金一直流進來。然而現在,中國出現了過剩儲蓄,以及產能過剩,外資正在離開中國。現在的貶值要擔心資本外流,以前根本不會。

第三,當年美國的升息有不同的背景。現在是資產泡沫破掉以後的資產負債表衰退,完全沒有通膨的問題。升息是在讓非典型的零利率能退場,以免又陷入另一個泡沫。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的貶值是有策略性考量的,就是在避免跟美元有太高的黏著性。匯率市場化可以使人民幣對美元有更多的波動,而不是被美元綁在一起。

匯率市場化也是人民幣國際化一定要做的改革。所以,其意義與1994年那次貶值大不相同。亞洲國家一旦能理解與適應這個變化的話,那麼競爭性貶值是可以避免的。

目前,金融市場把人民幣貶值看做是中國經濟放緩到需要匯率政策來相救的地步,所以相信中國經濟的降溫比想像的還嚴重。於是,投資心理拉高了風險意識,展開了新的資金輪動,就是離開美股,進入美債。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2015年的人民幣貶值催生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悲觀心理,而這在1994年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也由於對世界經濟前景的信心危機,美國股市才會出現恐慌性拋售。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