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資訊

不准台新併彰銀》一次毀了兩間銀行和台灣名聲,財政部真是無能者的典範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而看在外資眼中,台灣官方的信譽掃地,曾任台新金控董事的前新橋合夥人、現任太盟投資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單偉建,日前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臺灣經濟:莫要當傻瓜」專文,大罵台灣政府完全沒有金融政策,「到底台灣要公營化,還是民營化?」且政策多變、言而無信。

當然,錯誤政策自然不該蕭規曹隨,但問題是如果是對的政策,難道不該堅持嗎?

其實從歷史上看,國營事業賣給民營企業,多半是競爭力提升的好方法,而最大阻力就是國營事業本身員工,特別是越爛越愛反彈。

其實,彰銀與台新的合併本來就是一件同時救二家銀行的好方法之一。攤開當年成績來回顧,不論是從規模和效率,彰銀在官股行庫中,絕對排不上TOP5,而台新在民營金控中也是同樣處境。經過近十年來看,狀況一樣,以台新當前的資產規模,別說打不贏官股行庫,連在民營同業中,恐怕都算小咖,而彰銀在官股行庫中的地位也幾乎與台新相當,前景在哪令人憂心。

就是因為小,台新金才想透過砸大錢來轉大人,當然到底台新金是因為沒有請人吃魚翅?或者是沒有包結婚禮金?或者是政治獻金捐不夠?才讓併購之路崎嶇難走,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但政府的存在不就是要解決問題嗎,不光是過去的問題,還包括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今天台新無法併購彰銀,那麼後續包括台企銀的去留又該如何?是官官併?還是再也不併了?

千萬不要忘了,多一家小規模的金控和官股銀行,只會讓整體銀行業面臨更多流血競爭,最後就是大家開始一窩蜂跟進某項熱門產業,如海外OBU放款,讓風險更加集中而已,而這戲碼過去發生在1997年企金風暴、2005年雙卡風暴、2008年四大產業風暴,前車之鑑猶在。

目前唯一可解的方式,就是讓台新增加持股,取得多數具有主導權的地位,一方面台新金不用被迫折價賣出彰銀,同時彰銀可以避免因為短期市場賣壓所造成的股價下跌,同時讓董監改選按照常規進行,不是透過買委託書這種小人步數,因為如果政府都可以這樣搞,不正是鼓勵那些低持股的公司大股東正好年年都上演委託書大戰,政府到底是要做無能者的典範,還是開創者的助力,馬團隊應該說清楚講明白。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