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投資總是「大賠小賺」?分析師曝:5大常見的錯誤決策是主因

理財W實驗室/黃御維 Wilson

我是一名證券分析師,目前任職於證券業,個人投資經驗超過9年,接觸過各種金融商品與投資工具,也遇過市場的大小風浪,我創立「理財W實驗室」是希望傳達更多正確的投資觀念與想法給你,希望你能因為的文章或是簡單的一兩句話,減少許多在投資路程的冤枉路。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圖片放大

蘋果電腦於1976年4月1日由沃茲尼克設計與朋友賈伯斯共同創立,實際上還有第3位合夥人叫韋恩,但他的任期非常短暫,僅12天後就將公司的股份出售,韋恩的決定被視為金融歷史上最大的失誤之一。

現在,蘋果的價值接近3兆美元。韋恩的決策讓人們感到驚訝,但韋恩本人認為:「沒有人能預測蘋果會變得這麼大。」這是許多金融決策的現實。很多金融決策都需要我們預測未來的發展,但我們無法預測未來。

往往都是事後回頭看,原來低點在那裡,原來電動車會蓬勃發展,原來房價會崩盤,原來…,事後論讓大家都能成為優秀的決策者,但鮮少人能在黑暗盡頭前做出理想的決策。

或許我們準確預測之後的走勢或是報酬,但至少可以未雨綢繆的準備好,盡量將風險降至可接受的水準,避免暴風雨來臨時的恐懼與失落。今天分享5個顯而易見,且可以避免的投資錯誤決策。

5大常見的投資錯誤

錯誤決策1》過度集中在流動性差的資產

哈佛大學的捐贈基金在2008年時遭遇了一場危機。 當時,該基金帳面價值高達370億美元,但現在卻面臨現金短缺的問題,原因是哈佛過度投資於私募基金和房地產等「非流動性資產」,而這些資產在大學最需要現金流的時候卻無法快速變現。迫於無奈,哈佛基金只能以低於市價的價格拋售部分資產,以籌集資金。

哈佛的遭遇雖然極端,但卻反映出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過度集中於流動性差的資產。

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投資人往往容易忽略流動性風險,紛紛湧入高收益的非流動性資產市場。然而當市場突然逆轉時,這些資產往往難以「變現」,投資人可能會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因此,對於個人投資人而言,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應當充分考慮流動性風險。

錯誤決策2》過度集中單一資產

近年來,科技股在全球股市中表現強勁,其中以美國的「七騎士」——蘋果(Apple)、微軟 (Microsoft)、亞馬遜(AMAZON)、字母(Alphabet)、Meta(Meta)和輝達(NVIDIA)為代表。這些股票漲幅驚人,為投資人帶來了豐厚的報酬。

然而,隨著科技股的市值不斷攀升,它們在投資組合中所占的比率也愈來愈高。俗話說,爬得愈高、摔得愈重,對於重押科技股的投資人而言,這可能會帶來潛在的風險——一旦科技股行情出現逆轉,投資組合的價值可能會遭受重大打擊。因此,適當調整投資組合,避免過度集中於單一資產或類別,對於投資人來說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在2020年切身之痛。

錯誤決策3》盲從跟風

我經常關注市場新聞和評論,但卻很少將其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這看似矛盾,但其實反映了投資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投資決策應立足長期,切勿盲目追隨市場預測。

在股票市場上,投資人常因公司近期發生負面事件而恐慌,急於拋售股票。然而,股票價值反應的是公司本身的成長潛力與未來預期利潤。市場上總是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投資建議和預測,像是KOL、Line社群、電視財經台,但這些預測往往聚焦於短期的市場波動,而忽略了長期的投資目標和風險管理。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