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財務學教授親身見證,散戶也能輕鬆學會

效法巴菲特2投資法 累積上億美元身價

效法巴菲特2投資法 累積上億美元身價

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26歲那年帶著約15萬美元的積蓄回到故鄉奧馬哈(Omaha),到48歲那一年,累積到人生第一個1億美元。如果效法年輕巴菲特使用的「淨流動資產價值(Net Current Asset Value)投資法」和「經濟特許權(Economic Franchise)投資法」,一般人也可以在20多年間累積上億美元身價嗎?研究巴菲特投資心法超過10年的葛倫.雅諾德(Glen Arnold)用自身經歷證明:「行得通!」

雅諾德是英國的財務學教授,2013年,時年52歲的他決定辭去大學終身職教授工作,專職投資。他除了運用所學外,也在過去4年多內,將巴菲特從1941年至1978年、37年的投資案例,整理集結成2017年所出版的《巴菲特的第一桶金:少年股神快速致富的22筆投資》(The Deals of Warren Buffett: Volume 1, The First $100m。中文版將由《Smart智富》於5月底出版)。

在《巴菲特的第一桶金》一書出版前,雅諾德已經是一位暢銷書作家。他在2009年與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所合作出版的《金融時報投資指南》(Financial Times Guide to Investing)是英國最暢銷的一本投資專書。2010年,他出版《偉大投資家》(The Great Investors)一書,整理包括巴菲特、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價值投資之父、巴菲特之啟蒙老師)、坦伯頓(John Templeton,知名價值投資基金經理人)和索羅斯(George Soros)等偉大投資者的心法。

4月10日,他在英國鄉間的家中接受《Smart智富》月刊1個半小時的越洋獨家專訪。受訪時這位醉心投資的教授分析,少年巴菲特在1941年至1978年的這段時間,歷經了3個階段投資方法的轉變(詳見圖1):從11歲到19歲,「他做的是典型初學者投資人的事情,就是追小道消息、看短線報酬、想要找到下一檔厲害的成長股。」

19歲那一年,巴菲特讀了葛拉漢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他彷彿看見了光。」股神開始注重公司基本面研究。「葛拉漢經歷了1929年的大蕭條,因此非常注重事實、尤其看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巴菲特剛開始也非常重視資產負債表,希望投資個股的股價可以比其資產負債表的淨流動資產價值(Net Current Asset Value,詳見名詞解釋)低很多。」雅諾德分析。

巴菲特為此特別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修習葛拉漢的投資課,並於26歲重返故鄉奧馬哈、向親友募資成立了他自己的投資基金。這段時間,他一直是葛拉漢的忠實信徒,用淨流動資產價值來衡量企業投資價值。但是,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年近40歲時,股神進入投資歷程的第3階段,開始重視企業的「經濟特許權」(Economic Franchise,詳見名詞解釋),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投資,就是於1974年買下美國的《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公司(詳細分析詳見《Smart智富》月刊237期的第78頁)。

因為曾在大學教財務,雅諾德透過10多年來整理、仿效巴菲特等投資大師的心法,自己淬煉出一套投資術,績效相當亮眼。根據雅諾德在英國投資網站ADVFN上所公布、自2013年7月底以來的報酬(詳見圖2),若將其報酬分成已賣出實現的報酬和目前仍持有的未實現報酬兩類,報酬率分別達44%和49%,大勝同期英國富時100指數的12.5%和7.66%。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