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交易的旅途中,遇過許多的同好,不管是前輩也好,後進也罷!大家都是因為熱愛交易,或是喜歡投資理財的感覺才聚在一起。不管是投資還是理財,通常我們業內喜歡稱作「交易」。
誰說一定要每分鐘輸贏幾十萬上下才配叫作交易?在還沒20歲的時候,輸贏幾百元都讓我熱血沸騰。雖然這幾百元絲毫無法改變任何生活型態,但卻是讓我們不斷學習的基礎動力。
寫專欄也有六、七年的時間,一邊寫著投資或產業的資訊,過了幾年後發現自己的進步與成長,當然也能分享給無數眾多的讀者們,這感覺真好!
覺得交易很有趣,並且從中得到成就感,這應該就是最大的樂趣!歸類了以下幾個交易中毒者的症狀,看看周圍有沒有這樣的朋友。或是你本身符合幾個呢?
症狀一:常常在星期六日還忍不住打開行情報價
不知道你們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沒開盤的日子,其實應該好好休息,讓自己平常的緊繃神經放鬆一下,但往往連六日你都還看著報價,甚至根本忘記今天沒開盤?
如果有這樣的症狀,最好讓自己週末假日出外走走,遠離電腦與智慧型手機。
症狀二:臉書頁面有一半以上都與交易或理財有關
FB的演算法會控制使用者的頁面,盡可能跳出有興趣的新聞或討論,當然也包含了較常閱讀的文章或資訊。
所以也導致了你的FB常常會有一堆交易的內容,不管是外匯投資、技術分析、ETF投資、零股退休法、財報分析法、籌碼破解分析、一堆交易者的告白......等。
在資訊爆炸的現在,各式各樣的內容都有。雖然不盡然正確,至少比從前找資料閱讀要方便的多。
如果有這樣的症狀,最好是偶爾放空自己的FB,去閱讀「完全與財經無關的內容」,看看烹飪呀,或者寶寶的照顧、小狗小貓的可愛圖片等。
這樣就能解決這個症狀,至少FB打開不會只收到這些財經資訊。
症狀三:跟任何親戚朋友見面,一聊到投資理財眼睛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