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酬順序風險」是什麼?計畫退休時別忽略他!

《Smart智富》成立於1998年,提供股票、基金、期權、黃金、外幣、債市、房地產、保險、退休規劃、消費觀念等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情報與課程服務。旗下產品有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理財月刊-《Smart智富》月刊、排行榜常勝軍-《Smart智富》密技雙月刊、《平民股神教你不蝕本投資術》《權證小哥教你十萬變千萬》等財經暢銷書,以及DVD、課程講座、大型論壇、facebook等,全方位服務投資族群需求。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回顧2023年,股市繳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台股與美股大盤均出現2成以上的漲幅,相較於2022年股債雙跌的熊市,市場表現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如果投資人是在這兩年前後退休,感受上應該會有極大的差異。

在退休初期,投資人所面臨的投資市場是牛市還是熊市,對於退休計畫確實會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這次就來聊聊,很多人在計畫退休時常忽略的一項風險——報酬順序風險(Sequence of Return Risk)。

首先來解釋一下,所謂的報酬順序風險,是指雖然在一定期間內的投資報酬是相同的,但如果報酬出現的順序產生差異,可能就會對投資或財務規畫造成重大影響。

舉例來說,假設小明跟小王都擁有1,000萬元的資產,然後他們在接下來10年內的投資報酬率也都相同,其中7年是正報酬10%,另外3年是負報酬,分別為-10%、-10%及-20%。

但兩人最大的差別是,小明前面7年都是正報酬,後面3年才出現負報酬;小王的報酬順序則剛好顛倒,前面3年都是負報酬,後面7年才出現正報酬,那麼兩人最後的投資表現會有怎樣的差別呢?

首先,如果兩人接下來10年間都是固定維持1,000萬元的資產,中間並沒有投入新資金或進行提領,那麼兩人10年後所累積的資產都約為1,262萬8,000元,報酬順序並不會影響兩人最終的結果。

但如果兩人都開始退休,而且每年的年初都要固定提領50萬元當作生活費,那麼情況就不同了。

小明退休後因為市場是先漲後跌,10年後累積資產是816萬3,000元,而小王退休後因為市場是先跌後漲,10年後累積資產僅剩511萬3,000元。最後小明的資產竟然比小王多累積了305萬元,相當於6年的生活費(詳見表1)。

會出現這種情形的原因在於,小明是在退休前期遇到牛市,投資組合所產生的回報不僅能支應他每年的提款,還可以讓資產持續增長,降低後期遇到熊市所帶來的傷害。

反觀小王在退休前期就遇到熊市,不僅資產跟著縮水,加上他每年需固定提領資金,可能被迫要在市場低點賣股變現,雙重打擊造成資產持續減少,即使後來恢復牛市,也很難彌補前期所出現的損失。

這就是報酬順序所帶來的風險。兩人在這段期間的投資報酬雖都相同,但僅僅是因為報酬順序上的改變,就可能會對最後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

那麼在規畫退休時該如何處理這項風險呢?由於市場報酬順序出現的機率是隨機的,投資人無法預測退休時會遇到哪一種情況,也無法選擇最佳的退休時機點,所以有很大的運氣成分。但如果懂得運用我們在前幾期專欄所提到過的3種策略,其實還是能有效降低這項風險所帶來的影響。

策略1》動態提領
增加生活支出彈性

第1是採取動態提領,增加生活支出的彈性。所謂「動態提領」是指提領方式從原本固定金額或比率改成動態調整,也就是每年的提領比率是浮動的,例如介於提領率4%的-1.5%∼5%之間,並且要看當年股市的投資狀況,來作為隔年花費的規畫。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