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資產族不愛ETF?股票市值型、債券型...哪些ETF會是「千張大戶」的最愛?

玩股網是台灣最大投資教學平台,成立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提供市場資訊、投資工具、觀點分析與教學服務,幫助投資人賺錢是我們所致力的目標。網站每月超過百萬人造訪,會員超過35萬,自製Podcast節目《就是愛玩股》,下載數超過300萬次。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圖片放大
摘要

1. ETF是不少小資族的理財首選,但當我們把鏡頭轉向高資產族群,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錢人反而「不常買ETF」。原因何在?

2. 本篇文章就從資產成長與稅務規畫2大關鍵出發,探討有錢人為什麼對ETF興趣缺缺,以及他們若真要布局,又會鎖定哪些ETF。

ETF是不少小資族的理財首選,操作簡單、風險較低、門檻不高,不需選股也能參與市場報酬。然而,當我們把鏡頭轉向高資產族群,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錢人反而「不常買ETF」(編按:本文ETF為被動式ETF)。這並非他們不認同ETF的投資價值,而是背後牽涉到的考量層面截然不同。

本篇文章就從資產成長與稅務規畫2大關鍵出發,探討有錢人為什麼對ETF興趣缺缺,以及他們若真要布局,又會鎖定哪些ETF。

資產不同,風險與節稅考量也不同

投資的出發點,其實與資產結構密切相關。

對小資族而言,資金不多但時間充裕,因此更重視報酬率,哪怕伴隨較高波動也能承受,因為本金低、翻身快,即使偶爾大賠,只要有穩定本業收入,多半還能迅速回本。

但對於資產上億的高淨值人士來說,思維則截然不同。

第1是「節稅考量」:收入愈高、課稅級距愈高,每一筆現金流進來,是否會被課到重稅,是首要評估因素。

第2是「資產保全」:有錢人的資產規模龐大,隨便一跌2成,可能就是幾千萬甚至上億,承擔風險的空間小、容錯率低,因此更偏好多元化、策略性配置,目的不是「賺最多」,而是「賺得穩」。

這樣的邏輯延伸到ETF選擇時,自然也會更為謹慎,並非ETF不好,而是傳統ETF的結構,很難完全符合他們的核心訴求。

為何有錢人對ETF意願低落?5大主因解析

根據中信銀行《2024台灣超高資產客群財富洞察報告》,台灣淨資產破億的高淨值族群,在整體資產配置中,ETF幾乎未明確出現。

雖說ETF本質是基金的一種,也可能被包在股票或另類投資項目中,但從配置比率來看,顯示這群人並不傾向以ETF作為主力投資工具。

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點:

1.節稅效果差

ETF若配息來自股利,需併入綜所稅申報,且高收入族群還得繳交補充保費。除非配息是資本利得或資本公積,否則稅務負擔相當可觀。

2.無法客製化投資組合

ETF跟著指數走、成分股隨投信調整,對於希望根據自身偏好或策略進行靈活配置的有錢人來說,彈性明顯不足。

3.無法主動操作、掌握透明度有限

表面看是被動投資,實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如成分調整、配比改變等),對於強調主動管理風險的資產家族來說不夠理想。

4.無法進行槓桿與避險策略

高資產族常透過結構型商品、期權或避險基金操作風險部位,而ETF在這部分較難靈活應對。

5.傳承規畫與信託配置不利

ETF無法像個股、債券那樣針對不同成員做細緻的信託安排,且投信的操盤人、策略可能變動,有違資產保全與延續性的需求。

總結來說,ETF的標準化特性雖然對一般投資人很友善,卻難以滿足有錢人「穩、彈性、節稅、傳承」的複合式需求。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