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圖片僅為示意圖)
圖片放大
摘要
20歲成為消防員的作者陳繼勛 ,以高工時換來不錯薪水,並透過「強迫儲蓄」與增加提款阻力成功累積資產。陳繼勛強調初期專注儲蓄,建立本金才是投資的根本,隨著資產成長,投資效益便可以逐漸超越儲蓄。《FIREman 39歲退休實戰筆記》書中數據顯示:本金愈大,投資效益愈顯著,但是對於低薪者而言,優先提升本業收入、持續儲蓄,是邁向財富自由的關鍵。
時間回到2005年(民國94年),我當時才剛滿20歲,就開始出社會擔任基層的消防人員。因為畢業時已經通過三等特考,每個月含超勤加班費大約有6萬多元的收入。以公務員考績甲等來計算,年薪大約可以領到14個月,所以我在20歲時就有約80幾萬元的年收入,以20歲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算是滿高的收入。
不過高收入的背後,是用每個月超過500小時的工時,以及執行危險任務換來的,我在火場救災遭遇死亡威脅的經驗,在我擔任外勤基層隊員大約3年的時間,就遇過3次以上。基層消防員的薪資雖然還算不錯,卻是一個風險極高,並且用大量工時堆疊出來的職業。
老實說,消防員跟警察以收入而言,的確是從社會中下階層升到中產階級的一個捷徑。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段過程一定是充滿艱辛與挑戰。
現金儲蓄期,增加用錢阻力以強制存錢
回到20歲的我,當時爸爸怕我亂花錢,在我剛畢業領到薪水之後,就叫我去辦郵局的零存整付定存方案。每個月繳1萬2,000多元,2年後到期可以拿回30萬元的存款。
另外,因為家裡離工作地點有大約30公里的距離,所以爸爸說要先買輛車子代步,從此我每個月都要繳大約1萬6,000元的車貸。
這兩筆支出卡死我工作前2~3年大約一半的現金流,但因為我才20歲又住家裡,且工作又消耗掉我大部分的時間,放假大部分時間都在念書準備考試,所以就算當時1個月現金流被卡死一半,我每個月還是有平均1~2萬元可以存款。
過了2年,定存到期,存錢依然是我優先的理財選項。為了增加花錢的困難度,我每個月先把要花的錢計算好,在每個月初先行思考必要支出並扣除,接著就把每個月可以存的錢轉帳到另一個帳戶做存款;而那個帳戶在申請時,我刻意不辦提款卡,若真的要領錢,要跑去距離工作地點很遠的銀行提款。在開始認真理財的初期,我正是以「增加用錢阻力」的方法,用節制花費的方式來存錢。
我還記得,有一次錢沒算好,到了月底竟然沒有錢可以用,只能找爸爸求救,結果被爸爸狠狠罵了一頓。但最後的結果,也沒有跟爸爸借到錢(他認為出社會了要自己負責)。
這個故事的最後,是上班吃泡麵,度過這段痛苦的時間,從此之後我有調整存錢的方法,每個月初在計算生活費時,除了預估的必要開銷之外,會給自己多留一點餘裕,以避免慘劇再發生一次。如果想要學習我的存錢方法,記得一定要為自己保留餘裕。
擔任基層消防員時,工時超長,值勤48小時,回家休息24小時。而且因為訓練的關係不時會停休,換算下來,1個月的累積工時可能超越500小時。我放假就是回家睡覺,或是準備升等考試,印象中出社會之後,大約以每3~4年存1桶金的速度在存錢。
投資的基礎來自於本金
用「強迫儲蓄」的方式確實是一種有效存錢的方法。透過製造提款的阻力,能在無形中增加存錢的動力,讓存款變得不那麼容易亂花掉。
如同前文提到的「持續行動:不作為也是一種風險」,儲蓄不會打贏「通貨膨脹」,如果只儲蓄不投資,20年後的購買力只剩下約67%。因此,如果有餘裕,本金一定要持續投資「資產」,而非將努力花時間賺來的錢以現金的方式保存。
如果只工作儲蓄不投資,就會跟我們過去的長輩們一樣——努力工作爭取升官的人很多,但靠工作真正發財的很少看到,反而是全心全力為了升官加薪付出所有,為了工作放棄家庭大有人在。
在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的《持續買進》這本書就有提到「窮人的重點在於存錢,富人的重點在於投資」。馬朱利以「儲蓄的成長值」與「投資的成長值」來舉例,並以美國S&P 500指數年化報酬率8%來探討兩者的關係。以下就以我剛出社會時每月存2萬5,000元為例來討論(詳見表1):
1.本金5萬元,目標增長到10萬元
本金5萬元投資1年只能賺4,000元,想要本金翻倍變成10萬元,需要花9年的時間來投資(投資期間不額外投入新資金,以下同)。而依靠持續儲蓄,要讓本金5萬變成10萬元的方法就是存錢2個月,此時很明顯的「儲蓄的成長值」>「投資的成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