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在我訪問《AI的它時代,台灣企業的大機遇》這本書的共同作者蔡祈岩時,他提到了「同溫層」概念,而這是否會影響投資決策,就是個很值得探討的議題。
在這本書中作者討論了人工智慧在個性化推薦功能上的潛在風險,以一台具備「個性化食譜推薦」功能的AI冰箱為例。這台冰箱原本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優化使用者的飲食體驗,剛開始的時候會根據使用者的喜好推薦最合適的飲食選項。然而,隨著時間推移,AI的推薦漸漸集中於使用者偏好的食物,最終可能會演變成為「同溫層冰箱」,只推薦使用者經常選擇的食物,而忽略其他營養均衡的選項。
這種AI個性化推薦在短期內看似滿足了使用者的口味需求,但從長期觀點來看可能導致營養失衡,甚至讓使用者錯過探索新食物的樂趣與益處。更極端的情況下,使用者的飲食會日漸單一,產生固定的飲食偏好,對其他食物類型產生排斥,甚至誤以為偏好的食物才是唯一「正確」的飲食方式。當他人建議嘗試新選擇時,使用者可能感到不適,甚至認為這些選擇「不健康或不好吃」。
這樣的情況也引發了AI倫理的議題,提醒我們在這個時代,必須重視並檢視AI的設計和資料處理過程,避免在無意間造成傷害。更重要的是,這種風險需要追溯責任,避免因為AI操作而導致使用者的喜好成為唯一推薦,最終導致營養不均衡,並強調在AI系統的設計上加入道德與責任感的重要性。
在投資理財的領域中,我也擔心「同溫層效應」,尤其在將AI推薦應用於投資行為上這個效應更加明顯。如果AI僅根據使用者過去的投資選擇和風險偏好進行推薦,可能會導致使用者的投資組合過於集中,忽略了多元化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如果使用者偏好科技股,AI可能會根據他的喜好持續推薦類似的科技股,而忽略了其他行業的投資機會。長期下來,這位使用者的資產組合可能會失去平衡,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因而無法應對市場波動和經濟週期帶來的風險。
此外,投資理財不僅只是根據過去的偏好或回報率進行選擇,還需要考慮使用者的長期財務目標和市場變化的可能性。假設AI的設計沒有加入這些多樣性參數,使用者可能會在「舒適區」內一直重複相同的投資決策,無法獲得全面的財務成長機會。
要避免這種投資「同溫層」的方法,在於投資人應該在投資時考量資產配置的多元性,AI只是提醒使用者定期重新檢視投資策略。這樣一來,AI可以幫助使用者建立一個更為穩健和平衡的資產組合,確保投資組合在不同的市場情境下仍能夠應對風險,達到長期財富增長的目標。
當然從科技的角度來看,AI具有以下優勢:
1.數據分析能力:AI能處理大量的數據,迅速識別影響股票的多重因素,包括市場趨勢、經濟數據、新聞情緒等。這使得AI能在數秒內完成一般投資人可能需要數天的分析量。
2.情緒控制:一般投資人往往容易受情緒影響,例如在市場波動時過度恐慌或貪婪,而AI則能以冷靜的數據分析進行決策,不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干擾。
3.機器學習和優化:AI可以透過歷史數據持續學習並優化投資策略,識別出模式或趨勢,並調整決策模型。這些模式可能是一般投資人難以發現或解讀的。
4.即時反應速度:AI能在毫秒內做出交易決策,這在高頻交易或快速變動的市場中特別有用。這樣的反應速度使AI能抓住許多轉瞬即逝的投資機會。
但是AI當然還是有其局限:
1.依賴歷史數據的風險:AI的預測模型通常是基於歷史數據所建立的,因此在面臨新的市場情境或黑天鵝事件時,AI可能無法準確預測。比如疫情、金融危機等突發事件,往往超出模型的預測範疇。
2.同質化風險:由於許多AI投資模型使用相似的數據和算法,這可能導致大量資金集中於同一投資方向,進一步增加市場波動。例如,若多數AI系統同時賣出某類股票,可能引發非理性的價格波動。
3.倫理和監管風險:AI在投資中的應用涉及數據隱私和風險偏好問題。例如,AI可能會過度迎合使用者的偏好而忽視分散風險,這樣的行為在長期投資中會有不利影響。
4.無法全面理解人類目標:一般投資人可能有個性化的財務目標,如退休規劃、子女教育基金等,這些目標不僅依賴數字上的回報率,還涉及風險容忍度、家庭需求等複雜因素。AI在這方面仍缺乏足夠的靈活性來滿足個別需求。
在執行短期策略、數據密集的交易場景中,AI的表現往往能勝過一般投資人,尤其是在情緒容易波動的市場中。它的高效率和客觀性可以補足人類投資者的不足。因此,在長期投資或涉及個人化需求的財務規劃中,AI目前仍需要與人類的洞察力和生活智慧相結合,才能做出真正適合投資者的決策。
AI是工具,不是救世主
近年來AI投資話題越來越熱。投資人難免對未來產生了「AI能算出最佳買賣時機」、「機器人能代替人類投資」這類的期待,忍不住想像在未來世界可以運用AI每天賺錢的快意人生,但這些期待的產生,都是因為對投資或AI的本質了解有限。這些想像背後反射出的是人們對快速致富的渴望,以及對風險與現實的忽略。
AI帶來的快速運算能力,確實容易讓人產生一種「一夜致富」的錯覺,但事實上,這種心態往往是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過度神話AI的發展與能力,會讓我們忽略投資的基本原則,甚至陷入更大的風險中。
在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只有透過學習與實踐,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財富。如果你期待AI幫助你實現快意人生,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對投資的理解是否足夠?我是否有一個穩健的計畫,可以達成我人生的階段目標?萬一AI出錯,我能夠承擔一切結果?」畢竟投資一旦帶著過高的期待去操作,結果往往是讓人失望甚至受傷。
AI當然能輔助我們進行投資,但過於迷信科技、缺乏穩健計畫,可能讓人忽略基本面分析和風險管理而導致虧損。將希望寄託在短期投機上,最終無法累積長期的財富。
我非常認同AI技術的未來充滿無限潛力,而且相關技術的進步確實在不斷突破我們的想像。只是,我更傾向在討論新技術的時候,保持一定的平衡:既要展望未來,也要面對現實。
作為一個投資人,為什麼在新技術持續發展的時候不要過度樂觀、一味投入,仍然要維持自主、保持理性?主要的原因在於:
1.技術進步需要時間與磨合
很多突破性的技術剛出現時,人們的期待常常會遠遠超過技術的成熟度。舉例來說,過去我們期待自駕車很快就能全面取代人類駕駛,但是直到現在,仍有許多挑戰未能解決。AI投資也是類似情況—目前的技術非常強大,但離「精準預測每天的買賣點」仍有相當的差距。
2.避免「科技萬能論」的陷阱
人類經常會高估新技術的短期效果,卻低估它的長期影響。我並非否定未來可能性,而是認為應該避免進入過度樂觀的狀態,因為這可能會讓人忽略風險,甚至在技術還未成熟時就做出錯誤決策。
3.對於投資,過度幻想往往帶來失望
財富自由和投資成功,從來不是單靠工具或科技就能更實現。過去我們經歷過很多類似的「神話」,例如比特幣在早期被視為一夜致富的捷徑,但是後來出現交易所倒閉事件,也有出現工程師忘記密碼,無法提領鉅款的慘劇,保持理性是為了走得更長遠。
延伸閱讀
市場牛氣沖天,多元資產配置成績效絆腳石?為什麼多元資產投資是穩健投資的根本?
還在為如何投資煩惱嗎?理財規劃師教你如何安心配置資產
書籍簡介_夏韻芬樂享人生提案:迎向AI時代的全齡理財建議

書籍簡介_夏韻芬樂享人生提案:迎向AI時代的全齡理財建議
作者:夏韻芬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21
作者簡介_夏韻芬
知名財經節目主持人、作家,累積多年的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經歷,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擅長用淺白易懂的語言,講述複雜、生澀的財經和人生議題,教導大家聰明理財、智慧生活、樂享人生的每個階段。
她的節目與演講深受民大眾喜愛,除了透過專業能力帶給觀眾具有啟發性的內容,她對於各種人生課題的獨特思考,以及親切、富有同理的感性表達,也讓這些專業內容更具有溫暖人心的力量。
主要學/經歷
➢政大EMBA、輔仁大學社會系畢業
➢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
➢中廣「理財生活通」節目主持人
➢鏡電視「財富新鏡界」節目主持人
著作
《夏韻芬的女人私房理財書》
《靠基金狠賺3000萬》
《薪光幫撈錢100招》
《基金私房學──換個腦袋買基金》
《請你跟我這樣賺──夏韻芬帶你看懂投資的祕密》
《找個理由來退休:夏韻芬富樂中年學》
《夏韻芬的說話課:建立獨特人設,不用改變個性,也能把話說得剛剛好,贏得信任,創造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