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孩一出生就負債23萬...4張圖,搞懂「我們的國債」

透過數據,我們聚集各領域的專家,檢視時下重要議題及產業趨勢。當我們聚在一起,用數據說話,說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觀點。歡迎加入我們,一起用數據看世界。

網站:http://group.dailyview.tw/

看了同為亞洲國家的日本以及2015年特別受到關注的希臘,那麼,我國的債務占GDP百分比又是如何呢?根據財政部國庫署2015年9月公布的資料,2014年未償債務(不含外債)近新台幣5.28兆元,2015及2016年則分別推估達新台幣5.45及5.61兆元,至於債務占GDP百分比,2014至2016年分別為32.8%、32.5%及32.6%。相較之下,是否覺得我國情況還在可接受範圍呢?

(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占GDP百分比) 註:債務為一年以上債務;2014年(含)以前為審定決算數,2015年為預算數,2016年為預算案數;債務未償餘額不包含外債。
圖片放大

「債務占GDP比」這個值其實滿有意思的,若比較日本與希臘二者,直覺應該是日本最有可能出現債務危機,但為何是希臘呢?難道是這個比值沒有意義?在Reinhart and Rogoff(2010)合著的《Growth in a Time of Debt》中,提到「當政府債務超過GDP的90%,則經濟成長會放緩,GDP年成長率大約減少1個百分點。」(When government debt exceeds 90% of GDP, countries suffer slower growth, losing about one percentage point on the annual rate.)。

當時該篇論文被廣泛地討論,歐元區更因此設定了60%的上限(編按: 歐元區規定,政府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然而,後來被一位博士生發現論文其中之一的表格數據有問題,Reinhart and Rogoff之後也承認90%這個門檻有問題,但仍堅持「舉債不能夠沒有一個上限」,這個堅持個人倒是滿認同的。

此外,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席勒(Robert J. Shiller)也曾針對「債務占GDP百分比」提出一些看法,其中之一便是兩者單位不一致,比值的意義恐怕沒有意義,不過,他也提到,當政府為其短期負債的部分再融資時,此比率確實可作為風險的評估之一。實務上,該占比一般也確實被債券投資人用來衡量一國在未來的償債能力,然而,重點還是在於國家的現金流量是否足以因應其債務。

那麼,政府債務跟誰有關呢?沒錯,跟你我有關。財政部在2015年10月7日發布的最新國債鐘統計,平均每人負擔債務為23.1萬元,意思是不論男女老少,甚至是剛出生的嬰兒,就已平均負擔23.1萬元,若以家戶來算,一戶若有3人,則一家負擔約69.3萬元。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