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世代買房不痛苦!樂活大叔:35年前貸款成數只有5成,利率12%,我們只知道傻傻買

四年級後段班,畢業自台大商學系。退伍後,曾在《天下雜誌》和《商業周刊》擔任行銷企劃,然後在29歲進入證券業,負責協助企業申請股票上市。44歲,決定離開職場,作個全職的股票投資人,並靠著一檔股票養活一家七口。53歲,將投資心得,寫成《只買一支股,勝過18%》一書,成為作家。4年內總共出了8本書,內容涵蓋「投資」、「電影」、「退休」、「旅遊」和「勵志」等多重面向。最新的著作是2017年2月出版的《只買4支股,年賺18%》。

臉書粉絲專頁:樂活分享人生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沒有一個世代買房子是不痛苦的。

現在回頭看我35年前買的房價,真的是低到很誇張,但當時就真的很容易買嗎?

當時的貸款成數不是8成,是5成!當時的利率不是2%出頭,是12%起跳!當時也沒有寬限期,只能貸20年,不是現在的40年。當時政府完全不會幫年輕人,現在還有新青安貸款!

當時房租遠遠低於房貸,為什麼我們這一代人還是要買房子?因為我們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小就聽父母的話,他們說長大一定要買房。因為我們沒有太多的資訊可以取得,不知道有那麼多選項,我們就只知道傻傻買房。

我們經歷股市崩盤受到重傷

我們都經歷過1990年股市從高點1萬2,682點下殺,都因此受到重傷。一直到1996年科技股崛起,台股才從6年的空頭市場反轉,但立刻又碰到2000年網路泡沫、2003年SARS、2008年金融海嘯,直到30年後才又站回1萬2,682點。幾乎所有人都在股市賠得很慘,才發現原來只有房地產讓我們賺到錢。

我們背負沉重的房貸時,多半同時有了2個~3個小孩,我們為什麼還能撐過來?因為當時消費的誘惑很少,沒有要追逐的美食、沒有想出國旅遊的念頭、沒有那麼多娛樂,最重要是沒有「活在當下」的想法,一切都等付完房貸、把子女教養成人再說。當然,那時候的通貨膨脹沒有現在那麼可怕。

現在的年輕人或許是從2020年才進入股市,就算早一點,至少都沒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不能體會股市的凶險,不能體會房子帶來的安全感。

有人說,元大台灣50(0050)過去20年的年化報酬率是7%,大於房價的年漲幅,所以未來一定買得起房子。在2萬1,000點進場買0050,未來10年還能保持7%的年化報酬率嗎?我嚴重懷疑。

我從以前建議年輕人要買房,至今從未改變過,但大家都覺得「當時」太貴了,就一直等、一直等、等到愈來愈買不起。房價當然會跌,但跌下來的房價還是比以前高很多。

真正的世代差異,就是「未雨綢繆」和「活在當下」的差別。

本文獲「施昇輝」「樂活分享人生」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有了第一桶金,到底該買房還是投資?樂活大叔:房子確實存在,股票賺錢只是可能而已!
存股不賣,看到股市下跌,你後悔了嗎?樂活大叔:請思考「複利」在現實世界的可行性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