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盲目跟從財經專家投資而賠錢收場⋯培養自己判斷股票的習慣,才是致勝關鍵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他曾盲目跟從財經專家投資而賠錢收場⋯培養自己判斷股票的習慣,才是致勝關鍵

專家,讓你不再思考

自己早期投資股票時,充滿著散戶的特徵,希望聽聽經驗老到者報明牌、聽聽第四台的老師講解股票、看看新聞上的外資分析師如何看待現在的市場趨勢,投資的效益當然非常悽慘。還有一次剛買進某檔股票,該檔股票3天後就因為出事而停止交易。

艾默理大學(Emory University)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研究團隊曾研究受試者在一些情況下做決定時,若有專家在旁提出建議,大腦反應的狀況。研究者安排一位秀出專業背景的專家,對於受試者的決定從旁提出意見,結果發現受試者大多傾向於以此建議做為決策依據。本研究也對受試者的神經活動進行掃描分析,發現當有專家提出意見時,受試者的大腦神經活動並無明顯變化,只有在專家沒有提出建議時,大腦才有明顯的變化。簡單來說,大腦追求快樂,如果當外在資源判斷可信度很高時,大腦就會停止思考以避免浪費資源。這篇論文的標題用了「Offloads(卸載)」這個詞,意思是說當專家來了,我就可以不用大腦,直接把大腦解安裝。

試想你是否也是如此呢?當你拿著遙控器看著財經台的專家大肆評論時,是否曾經在觀賞後站起來,把屁股移到電腦桌前,開始搜尋這些專家取得資料的來源,以及剛剛所說的是否正確,還是聽聽就準備睡覺了?

如果是聽聽就準備睡覺,恐怕會吸收到錯誤的資訊,錯誤的資訊將會在你腦中建立錯誤處理問題的程式,對於投資的長期影響是相當恐怖。所以想要聽專家的話,就要經過確認的程序,讓燒錄在大腦的程式是正確的,雖然比較麻煩,但別忘記,大腦是喜歡安逸的,你必須要克服大腦喜歡安逸的運作方式。

早期的我,只要看到財經新聞報導某家公司營收創新高,投資專家紛紛調高目標價,通常就會啟動我的購買神經。可是當我基本分析慢慢扎根之後,學會了公司營收的真正意義,才發現營收創新高有時候是低價搶單的結果,例如飲料一打原價300元,但以超低價99元搶市,營收雖然暴增,但扣除掉成本費用後,可能沒有利潤,反而最後是賠錢收場。

許多涉及到炒作股票的公司,為了吸引民眾購買以拉升股價,都會想盡辦法用各種方式拉抬營收,創造一個榮景的假象。例如博達虛增銷貨,實際上卻是左手賣右手買,收不到實際貨款的應收帳款高達數十億元;陞技公司2003年營收異常倍增,與蕭條景氣及同業表現顯不相符,這兩家後來都出事,最後也都下市了。

名嘴,並不是專家

市面上充斥著一大堆專家,但與其說是專家不如說是名嘴。這些名嘴什麼議題都可以分析,從選舉、股票、兇殺案,甚至於是外星人事件,只要內容夠聳動,就會有人喜歡聽。

有一位常在談話節目出沒的朋友,應該算是名嘴吧!偶爾會接到他詢問有關於科技犯罪相關事宜的電話,某一次大概是與菲律賓的相互網路攻擊事件,晚上的節目要以此為主題,但這位名嘴對於網路的知識很缺乏,趕緊找我來惡補一下。

請不要將「會講話的名嘴」與專家畫上等號。

財經界的專家

在財經領域上又有所不同,每一位專家都會提供分析的具體理由,只是問題出在這些專家到底是不是說真話。換言之,會不會為了特定目的,而將某些資訊扭曲或者是隱藏不講,所以「專家是否可以依賴」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讓我們來談談專家的直覺,有些專家連分析都省了,私底下也差不多是用「直覺」來投資,但並不是說不能憑直覺投資,還要評估這些專家有多少專業知識、有多少練習機會,只是即使有了充分的專業知識與練習機會,讓這些專家有了自信,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過度自信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專家還沒有學會直覺在什麼情境下是可靠的。

其次,我們常聽到○○證券、首席分析師喊買XX股票,升評到「買進」評等,目標價為○○元。通常這些外資券商都會講些看好、看壞或中立的理由,並不是不能參考,即使資訊比較落後,可能是叫最後一批人上車,但依舊可以參考一下其觀察的實質內容。

很不幸地,有些投資者看到外資券商專業的外觀,想都不想就相信了,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如果是光憑直覺來判斷,至少要知道過去這些外資券商、分析師到底準不準。簡單的方法是上網Google一下,會看到一些網民酸酸的評論,某位有名的外資分析師還被封為「反指標」。

只是這種評論還是很空洞,有時候資料的擷取會斷章取義。可以做一下簡單的資料庫搜尋,例如針對特定外資券商的名稱,設定半年前到1年前的期間,將這家券商建議過的股票整理起來,並與目前的股價相比較,是否真的如其所預期的價格或漲跌方向?

通常會覺得很不確定,有時候準、有時候不準,所以單憑直覺去100%相信這家券商或外資分析師,恐怕結果是會讓人失望的。因此,還是自己研究吧!券商、分析師的意見可以拿來參考,可不要拿來當真!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