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規劃裡,定期險優先,還是儲蓄險?華爾街操盤手憶少年:兩個都重要

作者為財務規畫師(CFP)、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2014年第一季美國大型成長基金第一名、基金截至2016年底過去5和8年的年均複利分別是12.5%和17%。著有《每年10分鐘,讓你的薪水變活錢》、《你沒學到的巴菲特——股神默默在做的事》

FB:闕又上均衡的財富人生

財務規劃裡,定期險優先,還是儲蓄險?華爾街操盤手憶少年:兩個都重要

如果三十年前的話,到現在都還記得,你說它有沒有意義?先說背景故事。

一九八六年到美國留學的第二年,迫於經濟,我申請校外打工,成了保險經紀人,公司是互助公司(Mutual Company),保戶就是股東(台灣應沒有這樣的公司)。

經營得好、又是互助公司,所以它的儲蓄險(Whole Life)股利高,長期在全美前十名,是我的主打商品。我的一位同學兼室友,畢業接觸到另家保險公司A.L.Williams,簡稱A公司,主打定期保險(Term Life),這種保險性質有點像汽車保險,時間一到若沒事,保費歸保險公司,由於這類保險的設計沒有現金儲蓄值,所以保費也相對低很多。

哪一種產品好?這成了我們辯論的議題,我向公司的經理要資料,顯示儲蓄險就是有利。我室友不甘示弱,也向公司拿數據,說同樣的預算,先買定期保險,再用差額去投資,整個價值超過儲蓄險。

這討論總是僵持不下,有一次,躺在床上思考的我瞬間跳起,開著沒冷氣的陽春車,直奔曼哈頓,在高聳的鐵橋上,眼前曼哈頓金碧輝煌的大樓美景,都沒有讓我放輕鬆,滿腦子都是數字的比較。衝進辦公室,讓電腦跑出預測未來合約現金流的報表,做深入的分析。有說服對方嗎?沒有!因為它已經成了兩家公司不同的信仰。

A公司的創辦人,是球隊教練,發現親人過世,在儲蓄險高昂的保費下,保險額度根本就無法買足,極少的理賠對孤兒寡母幫助有限,他決心改變,以直銷方式,掀起了美國保險業的軒然大波,信徒般的集結誓師,把儲蓄險一個個取代,吸引了媒體的廣泛報導,全美好像就只差紐約這州沒有被批准和攻陷。

我倆依然無法找到共識,直到有一天,看到消費者雜誌《Consumer Reports》的報導,文章結尾的那段話引我沉思。大意是這樣寫的:傳統保險公司促銷有儲蓄值的產品,藉由高額的佣金照顧他們的行銷人員,而A公司也經由高數量的定期保險、直銷的金字塔產生驚人的佣金,不管是何者,總是有人獲利,那消費者呢?

一九九一年,當我完成了財務規畫師課程,取得認證,回頭看當年產品的面紅耳赤之爭,它如同在建築師眼裡,竟然有人說蓋房子榔頭比鋸子重要。其實都重要,因為都有適用的地方!對經紀人而言, 當年看不清的,現在只要把客戶的利益擺第一,加上整體財務規畫的考量, 那什麼樣的工具或組合,都再清晰不過了。

對消費者而言,一如巴菲特說的,能力與正直同樣重要,沒有了正直,能力會是種災難。那誰可為你把關呢?

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1601期」,原文:保險工具,非榔頭鋸子之爭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