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象:帶自己小孩不能增加GDP、帶別人的就行!GDP成長,小資族卻覺得自己變窮的原因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試問,老師的產出是什麼? 是經過學校教育過的兒童數字嗎?是學生畢業時的平均成績嗎?是孩子獲得的平均最高後續資格嗎?或是他們一生可能賺到的錢?甚或是孩子在學到做有意義的工作、過完滿家庭生活的技能、也學會欣賞音樂或運動後,將來所能夠享受的生活品質?如果護士每天多照顧幾個病人,她的生產力大致上是不是比較好呢?我們是否應該只用某種方法,衡量病人的健康結果呢?美髮師的生產力是不是只看他們的剪髮次數,或是看他們根據剪髮品質或美容院環境,因而超收的費用呢?這些問題當然都無法回答,這種觀念其實並不適合,但是服務占OECD經濟體的比率超過三分之二。

是否把在家煮飯和帶小孩之類的活動納入的問題。長久以來,大家花在「家庭生產」的時間增加,有償工作的工時卻在減少。雖然帶小孩和煮飯的確是工作,卻也會帶來快樂,有些人主張在這些事情上多花的時間其實是休閒,而不是工作,因此不是經濟的一環。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倫不類,因為很多人也喜歡自己有償工作的一部分,我們難道要因為他們樂在其中,就把這種工作從GDP中減掉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有趣的是,這種定義問題會在生活政治中突然爆發出來,例如,英國律師蘿拉.斐林斯(Laura Perrins)離職回家帶小孩期間,曾經因為新聯合政府規定職業婦女的托兒費用可以享受稅務抵減,打電話到電台的廣播節目去,批評副首相尼克.柯雷格(Nick Clegg),「我只是覺得奇怪,為什麼聯合政府歧視像我這樣在家帶孩子的媽媽……我只是覺得這條規定的目的是抬高GDP數字,因為如果我帶別人的小孩,就會計算在GDP的數字裡,我認為財政部完全只關心這一點。」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