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退休與晚年照護議題逐漸成為許多中壯年族群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挑戰。尤其對於身居管理職、資產豐厚卻家庭分隔兩地的科技業中高階主管而言,「如何在無需依賴子女的前提下,維持尊嚴與品質的老後生活?」成為關鍵命題。
退休保障的新趨勢:自益信託正在崛起
根據信託公會最新資料,截至2025年第一季,台灣高齡者及身心障礙者財產信託業務統計規模已突破5,600億元,不但每年信託金額持續成長,成長力道更是驚人,2025年第一季的信託金額和2024年信託金額幾乎不相上下。皆超過1,500億元。衛福部也預估,2030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占比超過25%,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晚年自主照護與財務安全,儼然成為「第三人生」規劃的核心關鍵。
56歲的張先生,現職於一家國際AI研發中心,擔任技術長,年薪超過450萬元,累積資產約6,000萬元,不含保險給付。他的兩名子女目前定居美國,職涯發展穩定,但也意味著張先生未來年邁後,若有醫療或長照需求,很難即時照料。
張先生坦言,他不是擔心錢不夠,而是擔心「人不在、照顧不到」。過去他曾試圖透過保險與儲蓄規劃退休生活,但真正讓他感到安心的,卻是一份制度化的自益信託。
在銀行顧問與信託團隊的協助下,張先生設立了一份「自己的人生信託」:
架構要點
• 信託目的:確保生活費用、醫療支出與長照安排不受家庭狀況干擾。
• 信託資產:以現金、股票交付信託,總額6,000萬元。
• 使用方式:自65歲起,每月定額生活給付+不定期支付如醫療費用、醫療器材與輔具、樂齡課程、旅遊基金或備用金等。
• 監察人設置:由太太與律師好友共同監督,確保使用方向不偏離信託初衷。
這份信託並不只是理財工具,更像是一份「人生使用計畫」。透過明確條款,他得以在面臨健康衰退、突發事故時,不需再仰賴子女或第三方安排,而是由專業受託機構即時啟動撥款服務。
制度化的照護,對抗老後不確定性
在過去的社會觀念中,父母依賴子女是理所當然;但2023年6月內政部公布的數據指出,我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計 418 萬 8,314 人,其中獨居計97 萬 6,925 人(占23.33%)、老老照顧計51萬7,770人(占12.36%),合計比例為35.69%,代表疫情之後,更多家庭體認到「距離照顧」的現實困境。
張先生深感現實世界的趨勢變化,將其信託規劃視為一種對自我與家庭的「雙重解套」──他不必為將來生病後誰來照顧感到焦慮,子女也能安心發展自己的家庭與職涯。某種程度上,這份信託不只是「財富的轉移」,而是「照顧責任的轉換」。
結語:信託,不只是保財產,更是保自由
張先生曾說:「我不想把我老年的日子,變成孩子的人生負擔。」自益信託讓他在理性分配財務的同時,也感性地安排好未來生活細節──從定期健檢、療癒課程,到每年的國外旅行,皆能透過條款保障執行。
這份信託,就像他替自己打造的第二人生舞台,在不確定的未來裡,仍能保有選擇權與尊嚴。對越來越多的中高資產族群而言,這不只是理財,更是對自己人生最深情的一次告白。
【華南銀行_更多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