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為外資券商當沖交易室經理,曾管理超過30位交易員。學生時期開始投資股票,20歲開始國內期貨與選擇權的操作,而後延伸至國際外匯、指數、活牛、農產品與美國公債期貨,22歲賺到了第一個百萬。而後進入外商當沖交易室學習,累積交易筆數超過125萬筆。
摘要
看過一些網路影片,也理解為什麼有些標題總會吸引人,進而吸引到很多的眼球關注,抱怨這社會的一切,檢討別人的家庭條件太好,工作怎麼樣都不滿,總之都是他人的問題...。不過我們沒辦法靠別人扭轉自己的命運,終究還是要靠自己做些什麼,才可能有明顯改變。
看過一些網路影片,也理解為什麼有些標題總會吸引人,進而吸引到很多的眼球關注,抱怨這社會的一切,檢討別人的家庭條件太好,工作怎麼樣都不滿,總之都是他人的問題...。
這類內容都會有很不錯的觀看人數,相反地,如果是講些可以怎麼做會更進步,一些檢討自己的硬功夫,要怎麼進修自我能力的那種,這種往往很冷門,平均觀看數會遠低於前者,久而久之許多自媒體人就會朝那方向去製作影片。
這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其實仍有很多人不知道。
網路上虛虛實實,有時候看到一些錯誤觀念的影片,總會啞然失笑,但看到觀看人數那一欄,又會認真思考,這一切是怎麼一回事?是否社會風氣真想躺平的人真有這麼多?跟現實生活遇到的又大不同。
這社會是這樣,我們沒辦法靠別人扭轉自己的命運,終究還是要靠自己做些什麼,才可能有明顯改變。
政府的任何政策出爐,都有人受益,也有人受害,沒有那種照顧到百工百業、全體人民都滿意的政策。
舉例來說,常聽到有人說台灣薪資長年不漲,於是政府積極在過去幾年調高基本工資,漲幅絕對很有感,因為許多小企業甚至都關了,很多餐飲小店家也乾脆選擇夫妻2個人做就好,不請人了,這樣的狀況是這些年很常看到的。
但基本工資上漲到明(2026)年就逼近新台幣3萬元,5年內拉到3萬5,000元機率也很高,那原本薪水領4萬多、5萬多的工作者,變成這群人感到壓力,因為薪資沒加,物價卻急漲,別忘了基本工資調漲這件事,物價也跟著連動上揚。
當基本工資來到3萬5,000元的那天,新人進來的薪資跟自己的4萬,僅差5,000元而已,那這比較資深的員工肯定百感交集。
又例如2023年8月推出的新青安政策,原本一個打拚到40歲、財務能力還不足以買房的人,這時候因政策順利購屋了,有著寬限期5年的優勢,也有40年房貸的緩衝,慢慢還貸款至少付得起,順利成家,開開心心。
但也有同一時間才22歲、24歲的畢業生,根本還在求職四處找工作,累積第一桶金還沒著落,那這政策一宣布,上車的人上車,數據資料顯示約有12萬戶上車了,舊有的青安政策先不看,光是這新青安(截至今年4月)就多了12萬人核貸成功,可是房價就這樣一去不回頭,於是沒家人幫忙的年輕人覺得受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