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摘要
政府自2017年推動的「長照2.0」計畫,提供「長照4包錢」補助,分別為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以及喘息服務,協助家庭應對長期照護需求。即使聘有外籍看護工,仍可申請部分補助。
四、每天至少15分鐘留給自己,做喜歡的事:每天留給自己15分鐘的時間與空間,不論是運動、聆聽音樂、冥想、書寫、散步等,傾聽自己的聲音,找回簡單的平靜與快樂。
五、訂定安心交接計畫:家庭照顧者總是擔心被照顧者沒人照顧,鼓勵善用政府資源安排替手,練習做好照顧交接計畫、學習放手,找回自己的人生。
有正確的心態才能輕鬆自在
照顧長輩的過程中,人人都可能犯錯及遭受挫折,要能善盡孝道又能圓滿度過,靠的不是完人或英雄,而是在於我們是否抱持以下正確的心態,才能伴隨老人家走得順利與長久:
一、勇於表達與求助:有些照顧者礙於面子,又不知如何利用外界資源,一味把苦痛往肚裡吞,一旦到了忍受極限,常會因情緒崩潰,發生一些始料未及的悲劇。因此,不要放棄任何可以傾訴的管道,無論跟家人、朋友、志工、宗教或社會團體,甚或被照顧的長輩,都要適時訴說心中感受,勇敢提出需求與尋求支持,才能維持心理的平衡。
二、降低過去生活的標準:當長輩需要被照顧,意味家中的步調就不可能如從前一般,所以,照顧者應與長輩以及家人取得共識,就是一切得降低標準,重新調整生活重心與習慣,唯有與現實做某種程度的妥協,尋求大家的協助與諒解,生活才會變得輕鬆愉快。
三、設定合理的目標及期待:許多照顧者為了安慰老人家,常會說:「你很快就會好起來」或乾脆避談疾病相關訊息,但日子一久,失望與被欺騙的情緒反而會讓彼此更受傷。因此,照顧者在設定照顧目標時,應該要讓病患分階段了解可達成的部分,並認清自己能力的限度,訂出彼此都能接受的目標,以減少不必要的爭執。
四、充分認識疾病,盡力就好:由於老化是不可逆的,在照顧上千萬別存有太高期望,特別是一些特殊疾病如失智症,除了無法治癒,其症狀更容易讓人抓狂,若照顧者能不執著在長輩如何「變好」,而是充分理解可能的症狀後,充實專業知識與技巧,協助其「減緩」失控的行為,才能真正擺脫得失心,助人又助己。
一定要有紓壓喘息的活動
「好累、好苦」是所有照顧者共同的心聲,面對失能或失智的長輩,整天心力都放在病人身上,一點風吹草動就得忙翻天,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永無止息的值勤,對精神與體力都是極大的挑戰。因此,不論是新手還是資深的照顧者,尋找屬於自己的喘息活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平日不妨與家人分擔照顧的責任,或是利用政府提供的喘息服務:
一、居家喘息:藉由受過訓練之照顧服務員至個案家中,提供個案身體照顧服務,包含協助如廁、沐浴、穿換衣服、口腔清潔、進食、服藥、翻身、拍背、簡單被動式肢體關節活動、上下床、陪同運動、協助使用日常生活輔助器具及其他服務。
二、機構喘息:個案至住宿式長照機構接受短暫照顧、停留,由機構工作人員提供24小時之照顧,服務內容包含護理照護、協助沐浴、進食、服藥、活動安排及相關服務。
三、社區喘息:個案白天至日間照顧中心/巷弄長照站或於夜間至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依地點提供之服務,接受照顧、停留,包含護理照護(日間照顧中心)、協助沐浴(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進食、服藥、活動安排及相關服務。
無論是到府服務或暫時送到機構照顧,在一天之中,可以挪出1小段時間做自己的事,即使只是睡個2小時的午覺、散步,運動,或聽聽音樂、喝自己喜歡的飲料、看場期待很久的電影,甚至到菜市場買東西串門子,只要是自己喜歡且能真正放鬆的方式,都是很好的休息方法。
另外,多練習一些放鬆技巧,例如「腹式呼吸法」「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韓瑞克森放鬆法」「靜坐法」「冥想法」或「生理回饋法」,這些常用的放鬆技巧,不僅能讓自己快速擺脫緊張焦慮,減少壓力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還能帶來正向的能量,提高自己遭遇挫折時的彈性。
尋找支持團體
在歐美國家,為幫助病友及家屬正確面對各種困難與心理壓力,大多會透過成立支持團體,由有類似病症或照護問題的病友或家屬組成,以心理學的「支持療法」為基礎,透過相互支持與鼓勵,資訊與經驗的交流與分享,找出更多保健或照護的方法與資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病患身心康復。
許多醫療機構或是民間團體均有開辦所謂的「病友與家屬支持團體」,例如糖尿病、失智症等各種慢性病或鼻咽癌、乳癌等癌症病友支持團體,以及長期照護專業協會、各縣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也都有類似的團體。主要照顧者選擇適合的家屬支持團體,處於與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群中時,會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甚至與他人相比,自己的問題還是「小巫見大巫」,並沒有那麼嚴重。
尤其,家屬支持團體皆會有一個資深的領導者,帶領並引導成員分享常見問題、疾病知識、照顧方法以及自我紓解之道,加上團體成員們因處境相似,多會有一種患難與共的同理心,常會彼此共享資源與打氣,一起結伴就醫或遊玩,讓照顧者能有更多的支援與成長,藉此小團體的互助連結,照顧者有了新的社交生活圈,也較能以正向態度面對照護壓力,獲得更多同儕支持與情感慰藉,增進照護的樂趣。
延伸閱讀
每年6萬元!勞保、勞退外,第3筆隱藏版退休金,「這個族群」都可以申請
擔心老了以後錢不夠用?政府會給你多少退休金?趁早諮詢這類專家
快檢查帳戶!勞退基金去年大賺7000多億,每人分紅3萬8000元!
書籍簡介_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全新增修版】
作者:康哲偉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4/11/01
作者簡介_康哲偉
曾擔任知名職場雜誌副總編、財經管理雜誌副主編,多次獲得國內外新聞報導獎項肯定。
在邁入中年,全力拚搏事業之際,卻遭逢父親意外跌倒,短短一年,時年七十九歲的父親由健步如飛到二度跌倒臥床,全職照顧的母親也因心神、體力不繼出了車禍,於是家人分工、醫療、財務、看護與法律等問題紛沓而至,接二連三的骨牌效應讓他心力交瘁、生活秩序大亂。
平日對「老」毫無所悉,亦少有準備,一旦年邁至親入院、臥床,種種出乎意料的狀況,有如「每日一小考、每週一大考」,原該衝鋒職場的他,被迫放慢腳步,進而轉換跑道,提早修習「老」這門深奧的學分。初入照顧的領域,彷如入學新生,過往閱歷幾無助益,一切都得重新摸索,面對無數的挑戰、煎熬與疲累。當風暴來臨,影響層面從病人到全家,甚而生涯、事業,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苦難,常常是化了妝的祝福。在父親逝去後,他決定分享自身經歷,企畫這本給上班族看的「知老小百科」。全書以六十五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長者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並以「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逐一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從「根本預防」的角度,探討如何擺脫老年惱人的疾病,與做好照顧前的準備。
「老」並不足懼,但令人害怕的是「不知老」「不服老」,以致可防範的小事,最後變成了災難,讀者不妨以此書為導引,逐步審視與調整,為至親準備,也為自己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