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OCI」密碼,金融股今年不發股利原因一目了然…此時還該加碼嗎?

專業投資人,不定期在各財經媒體發表專欄文章。深耕財報投資領域,堅持不看盤是投資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出身於散戶,瞭解散戶常見的投資問題,透過教學互動的過程持續推廣投資理念。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ardine/
Blog部落格:https://stocksardine.com/

著作:《明牌藏在財報裡》、《不看盤投資術》、《ETF大贏家》

看懂「OCI」密碼,金融股今年不發股利原因一目了然…此時還該加碼嗎?

年初金管會發佈一個重磅消息,顧立雄主委在新聞疾呼希望金融股可以減少現金股利的發放。此消息一出,眾多散戶譁然,這幾年金融股的確因獲利成長且具備特許產業的特性,雖不到人手一張的程度,但也讓許多人放入口袋名單中準備伺機購入。

過去幾年的金融股由於獲利穩定成長且股息配發超過50%、給人一種不會倒的感覺,成為了存股族朋友的最愛之一。談到存股,現金股利當然是個重點,沒有現金股利後吸引力就大大減弱。

而我們舉富邦金(2881)為例,可以明顯看出金融股最近幾年的成長軌跡,舉凡像是國泰金、中信金、台新金等金控公司都有類似的狀況。

所以當顧主委一說出少發現金股利時,很多衝著現金股利來的人,整個怒火中燒,讓金管會電話接到手軟。但金管單位會無緣無故做出這樣的要求嗎?背後有其專業因素的考量,而最大的導火線就是2018年Q4的匯損造成整體金控股的認列「潛在損失」居然高達2,300億元。不只嚇壞了一堆人,也逼監管單位必須先出面干預避免事態擴大。

財報OCI項—認列未實現的投資損益
OCI是啥呢?OCI(Other C/I)其他綜合損益,重點在於可重新分配至損益項目。用白話一點的說法是只要沒執行出售前,都不算是真正的獲利或虧損,只是一個帳面數字。

假如說,買了一檔股票100塊,一個月過後股價剩下80塊。依據會計準則必須將價格跌掉的20塊計入潛在虧損內,但因為還沒賣掉嘛!所以這部分不用併入損益計算。就跟我們常講的沒賣掉前不算虧是一樣的道理。

從財報項目來看,可參考下圖,那一堆的欄位統稱為OCI項。其實我們只要看最後的合計「其他綜合損益-OCI」即可。

那瞭解OCI項的用途後,我們來看看為何以前發股利沒問題,今年要發卻要考慮再三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以國泰金(2882)為例:

將稅後淨利(合併總損益)與OCI項目一起算成每股數字。過去幾年這個項目不是什麼大問題,每股盈餘大於未實現損益。但在2018年兩者的差異大幅度拉開,主要是Q4匯損造成金融資產評價大幅變動。

看到這樣的數字狀況,可假想一個狀況。要是景氣持續轉差,這顆未爆彈可能會動搖國本,出面干預自然合情合理。

那我們是不是看到這樣的狀況也要趕緊跟著賣出呢?這倒是不一定,前面已經說了嘛!這是認列資產評價損益,沒賣出就不算數。因為匯損而貶值的資產也一樣會因為相同的原因變成增值,當市場因看到潛在損失過大而以打落水狗的方式拋售造成股價滑落時,難保不會因隔年變成獲利的關係而大幅加碼,這樣想起來,誰說現在這種大家看衰的狀況不是一個好的進場機會呢?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