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圈金童」的真實人生:錯過孩子出生、好友婚禮,爸媽從澳洲飛來倫敦探望,還是加班到見不著他們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信用評等高的證券,和信用評等低的證券,拆開來再組合,理論上的確會達到中和信用等級的結果。我聽後大喜,寫在稿子裡,但是寫稿時我也隱約想到了問題所在:「快要壞掉的芭樂打成汁,它其實還是會很快壞掉,而害得果汁酸掉,不是嗎?」

那一陣子CDO的熱門程度無法想像,台灣很快也有金融機構嘗試推出自己的證券(最初階的證券包裝不複雜,品質其實是優於歐美證券的),我於是拜訪了為那些證券進行評價的信用評等機構。當我問一家信評機構總經理,今年業務上如何打算時,他回答我,要多爭取一些CDO的生意,競爭很激烈。

「所以你要向你打分數的公司,包攬生意嗎?」我很快問他,你不會因為想要拿到這筆生意,而給比較高的分數嗎?那個總經理告訴我,這就像美國私立大學,可以對學生打分數,還可以收那麼高的學費一樣,業界努力的方向是如此。

許許多多我感到奇怪的事情,都因為當時不夠資深,我和我的同業們,都以為這是最新、最高深的金融趨勢,我們沒有那麼懂,所以我們只想往前追趕,學習更多。後來我才發現,所有人跟我們都是一樣的,財務長、信評機構、投資銀行銷售人員、產品設計人員,所有身處其中的人,我想我們都以為事情是這樣。

直到金融海嘯爆發的那一刻,2008年9月15日,一百六十年歷史的雷曼兄弟投資銀行走入歷史(甚或更早,之前已經有多家房貸公司倒閉),我們大家心中的疑問,到那一刻才成為真實。

那時候我遇到一個之前認識的美林證券CDO銷售人員,我問他,你之前都沒有感覺到那些CDO怪怪的嗎?他告訴我,其實他查過裡面的組合,有一些似乎是在北美洲不知名沙漠裡的停車場,他就拒絕了這種證券。

「可是我不可能每一檔證券的所有資產都去查。」由於經過了好幾道的拆開再重組,事實上CDO最終的資產組合非常難以辨認,連專業人員都未必清楚自己正在銷售什麼資產。

那後來呢?

2010年我到北京《財經雜誌》工作,有機會見到許多當時主政的華爾街CEO,那時候各種佔領華爾街運動風起雲湧,美國證管會到處起訴投資銀行,banker們簡直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我問過所有我見到的華爾街券商CEO同一個問題,當時到底知不知道會這樣?所有人的答案竟然出奇一致,大家都告訴我,他們覺得有危險,但是不知道會有多危險,想要抑制業務部門往前衝,可是面臨公司裡各種壓力,銷售主管拍桌、競爭對手比你還狠、天價交易的消息不斷傳出,於是這就成了一場走在鋼索上的競賽。

「所以你怎麼看投資銀行的未來?」一個一輩子都在華爾街上班的硬漢董事長這麼回答我的問題:「我希望,這還能是一個令人尊敬的職業,我的員工,回去告訴他們的孩子爸爸在做什麼的時候,還能像以前一樣,覺得驕傲。」

很可惜的,事情未能如願。到了今天的2017年,我們大家都知道,投資銀行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再也沒有天價bonus;而做一個banker已經不像過去那樣,如天之驕子般可以無視世界的存在。那樣的時候,根本就不是正常的世界、正常的人生。

是的,這是我的「與鯊魚游泳」故事,接下來你會看到一整本這樣的故事,一個我的外國同行,在災難過後,拜訪倫敦金融城的所見所聞。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