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資訊

上網就能找到「金主」,人人都能借到錢》美國存在10年的網路貸款,為何在台灣有風險?

經營部落格 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超過八年,內容專注在總體經濟分析、政府財政和公司治理,著有《公司的品格》一書。

大家近期應該看到不少中國政府要整頓P2P的動作,理由無他,P2P在中國變成了吸金的工具,甚至有些P2P並不是平台,而是把民眾的資金吸給P2P老闆自己用,或許正是如此,台灣金管會對於現有剛萌芽的P2P都把持著不鼓勵的態度,直覺這些平台會仿照中國成為違法吸金的平台。問題真的是這樣嗎?(延伸閱讀:經濟學人》中國最大龐氏騙局!一個P2P網路借貸商,差點搞垮中國政經

如同前面所說的,FICO機制才是成就Lending Club成功的關鍵,那麼台灣有FICO機制嗎?有的…哦,沒有,我不是在瞌藥!台灣有FICO最重要的核心─個人金融資料庫,但是沒有將它分數化,也不開放私人使用。這個資料庫存在金資中心裡,目前僅讓金融業查詢使用,所以當你申請信用卡、辦房貸,銀行就會去金資中心裡去調你的資料,再依此判斷要不要同意你的申請。

那為什麼不讓這個財金資料標準化和透明化?理由很多,怕被濫用、怕個資外洩…,如同台灣一堆精華國有財產被佔用或是長滿雜草一樣,主因是主事者不想擋人利益或是不想自找麻煩,因為依循過去做法他可以爽爽地當坐領高薪的董事長,把資料庫做更大利用,萬一出事了,他連董事長都沒得當。你想想看,台灣是不是一堆鳥事都是如此?不過坦白說,完全把這種事怪公務員也不對,不正是台灣一堆打著民意為名卻三小都不懂的立委,以及成天唯恐天下不亂的媒體,才是這種環境的推手?

這麼說,似乎不把財金資料庫標準化和公開利用,台灣的P2P Lending就沒有搞頭?其實並不是,對岸的中國P2P雖然搞了一堆問題,但其制度並非不可取。中國由於種種因素無法建立並長期累積像美國或台灣這樣的個人信用資料庫,但中國用了一種折衷的辦法─把金融機構引進來。以我個人投資的陸金所(LUFAX)而言,陸金所一部分的P2P就提供保本,原因是陸金所背後大股東是平安集團,他們宣稱從借方所收的手續費中,一部分拿去向平安保險買保險,不管是不是真的,透過金融機構的介入,陸金所提高了投資人對於借方資訊不透明以及倒帳發生的疑慮,這不正是台灣投資人同樣的疑慮?

看看上面提的,請你想想:

1.美國存在10年的東西,在台灣居然成為了有爭議「創新」?

2.個人存款在銀行年利率不到1%,許多人卻要用15~20%向地下金融借錢?這當中獲利的人是誰?我們的制度是否有檢討之處?是否該開放P2P?

3.台灣先賢早在20~30年前就先知灼見建立的個人信用資料庫,在諸多疑慮下卻不敢公開使用,到底是真的怕被濫用?還是只是以此為由,怕自己犯錯而不敢創新?

或許一個P2P Lending爭議,反映的正是台灣今天經濟為何會如此?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