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對退休規劃有3大迷思,這一點近7成的人都中了!

anue鉅亨網1999年創立至今,不只是間財經新聞媒體,也是一間協助投資人決策的科技公司,我們陪伴許多台灣投資人成長,一直深受投資人信任,2015年開始將創新能量聚焦於協助投資人獲得做出精準投資決策的資訊。我們相信透過科技與創新來重新定義金融產業,能協助投資人更快速精準地找到投資契機。

老人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遠見雜誌》與「中國信託」特別合作,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退休調查,今(23)日共同發表全台第一份「2016 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進一步了解台灣民眾對未來退休財務規劃的擔憂程度,結果發現,將近一半的國人對於退休生活,有相當程度的擔憂。最擔心的前 3 大原因,分別是醫療費用負擔、準備退休金額不足、發生意外負擔變重。

「2016 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調查國人對退休生活憂心的有那些,前 3 名分別是「醫療費用的負擔」(28.9%)、「準備的退休金額不足」(26.7%)、「發生意外負擔變重」(17.9%)。而第四名的「通貨膨脹或負利率」也占了 16.3%(表 4)。顯然,國人對於退休財務普遍有不安全感,不是擔心不足,就是無法因應各種變數。

 中國信託楊淑惠資深副總說明,退休生活的「變數」尤其多以醫療費用為例,二代健保給付減少,但老後退休的醫療需求增加,相對造成資源排擠,因此如果沒有保險來分攤,恐怕已不夠。若是罹患大病、慢性病或是長照狀態,就可能在退休財務埋下地雷。根據估計,老年若失能、陷入長照狀態,一年需要額外花費 80 萬,而平均看護期是 7.3 年。也就是,一旦進入長照狀態,每人至少要準備 600 萬元。

這一份調查也指出,有退休規劃的家庭,其理財工具前三名,分別是保險(36%)、定存(24.3%)與不動產(17.1%),排四、五名的股票與基金分別只有(7.9%)、(7.2%)

由此可見,國人的退休理財行為傾向保守。但楊淑惠提醒,以保險與定存預備退休金的作法,未來定存利率將追不上通膨率,且高比例集中於保險,也可能引發資產過於集中的風險!因為對於退休規劃,國人雖然聚焦於『總額』的累積,卻忽略了理財工具的選擇與適當的資產配置,無法發揮投資效益。

「2016 家庭樂活享退指數大調查」也針對國人愛買保險的行為做了分析,發現約有 7 成 3 的家庭都買了「健康醫療險」與「壽險」,有 6 成 2 買了「癌症險」,只有 5 成 3 買了投資型保單。也就是說,以保險為退休規畫主要工具的家庭,買的多是保障型商品,儘管這些險種可能為終身還本型,滿期還金本大於所繳保費,但這類商品的投資效益較低,對退休資產的累積幫助有限。

有趣的是,40~49 歲的較年輕族群,有高達 50.5%的家庭以保險為退休理財工具,比例高於「50~59 歲」(42.8%)、「60 歲以上」(22.8%)兩個族群。

以定存來說,40~49 歲的族群也有 33.8%、其他兩組則分別為 31.5%、23.4%。再以風險波動較大的「股票」類別來看,40~49 歲約有 24.6%,和 50~59 歲受訪者(23.7%)相比,並沒有顯著差異。

任希詩解讀,這表示年輕族群的理財行為仍然保守,多數人並沒有因為距離退休還有 10~20 年,就選擇長期報酬較高、風險較大的商品!同時,愈年輕者的退休規劃也愈早,未退休者平均 38.7 歲開始準備;已退休者卻 44.3 歲才起步,且近 3 成(28%)是在接近退休年齡(50~59 歲)才開始規劃。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