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財富網編輯室為讀者嚴選包括國際財經、全球股市、致富者成功心法以及與上班族生活理財的內容。
摘要
中古屋與預售屋價差持續擴大!觀察今年第2季與去年同期相比,七大都會區中除台北市外,其餘地區價差均有擴大趨勢,其中,高雄市的價差暴增54%,居全台之冠!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分析,買氣轉冷後,中古屋屋主為加快成交多願意讓利,但建商多半不願降價,且為反映預售屋成本恐還得調漲價格,導致兩者價差明顯拉開。因此,對購屋族而言,現階段在中古市場更有機會找到價格實惠的物件。
信用管制滿周年,房市降溫、價差擴大成主旋律
台灣房市自2024年下半年起逐漸降溫,尤其在9月央行公布第7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規定後,氛圍明顯轉冷,房價也開始出現變化。為觀察政策實施前後,不同產品的價格波動,永慶房產集團研展中心統計2024年第2季與2025年第2季,中古屋與預售屋的價差變化。
結果發現,七大都會區中,除了台北市的價差收斂7.5%之外,其餘都會區皆有「價差擴大潮」。中古屋與預售屋的價差分別擴大17.4%至54.0%不等,高雄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依序為價差增加最多的都會區,且增加幅度都在3成以上(詳見表1)。
陳金萍指出,這波「價差擴大潮」主要原因在於中古屋價格修正、預售屋卻持續上漲。2025年第2季,七大都會區的中古屋,除了新北市、桃園市分別較去年同期小幅上漲1.4%、4.7%外,其餘都會區較去年同期下修0.9%至10.3%不等(詳見表2)。預售屋方面,同期間除了台北市小幅下跌3.3%外,其餘都會區均較去年同期上漲,其中,以新北市漲13.5%最多。
中古屋降價促成交,預售屋降價有難度
中古屋、預售屋呈現兩樣情,陳金萍表示,關鍵在於賣方的成本。中古屋的屋主取得時間較早,經過這幾年房價成長,多半與當初購入價有明顯落差,在買氣驟降的情況下,屋主為了加快成交速度、增加成交機會,往往有讓利空間可以降價促進成交。
反觀預售屋,建商受到土地、人力、建材等開發成本持續高漲的影響,普遍缺乏降價空間,甚至因為要反映成本、維持利潤,還不得不在交易量低迷時提高開價;此外,有些建案已部分銷售,若是降價恐引發已購客戶爭議,使得預售屋要出現降價的難度頗高。部分建商因此選擇送裝潢、送家電的方式變相「降價」來促進銷售。
以去年為例,若在高雄市購買20坪的住宅,中古屋總價約562萬元、預售屋約762萬元;對比今年,同樣坪數的中古屋總價降至504萬元,預售屋則升至812萬元。至於台北市,雖然中古屋與預售屋的價差幅度略有收斂,但每坪仍相差超過40萬元。
面對當前市況,陳金萍建議,預算有限的購屋族,現階段不妨優先考慮中古屋,不僅價格較為實惠,也有更多物件可供挑選,購屋族可伺機多看屋、多比較。若喜歡全新屋況的預售屋,應優先考量房屋本身是否符合自身需求,若有送家電、送裝潢的行銷活動,雖表面上優惠,但銀行估價時通常不計入贈品價值,可能導致核貸金額不足,買方需自備更多頭期款,購屋前應特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