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者大詩人10年前離開職場,專心照顧家庭並投入指數投資,將0050轉向全球ETF VT,實踐資產多元化與長期理財。這段歷程不僅成就家庭與財務自由,也帶來人生價值的重新定義。他強調:離開職場不等於自由,背後需有紀律、自律與資源支撐。自由是選擇後的責任與堅持。這10年收穫滿滿,也讓他更堅信穩健投資與感恩心態的重要性,準備迎接下一個10年。
人生不是線性方程式,不一定要照著主流的軌道走,才能活得安穩。這些年來我們的選擇,雖然有些不尋常,但每一步都很踏實。我也相信,只要方向正確、價值清楚,不走捷徑的人生,依然可以走得長遠而穩定。
如果再讓我重新來一次,我會努力忍耐在台積電撐過去
離開職場真的自由嗎?接下來我想談提早退場的風險與真相。這10年來,我選擇了比較少人走的路:在人生仍處於黃金生產期時,暫時離開全職工作,回歸家庭生活。對許多人來說,這好像是一種「財務自由」、「夢想生活」的實現。但走過這段路後,我想分享一些更真實的感受與觀察:太早離開職場,真的自由嗎?又有哪些風險與代價,是我們容易忽略的?
1.離開職場不等於財務萬無一失
當年我離開職場時,家中已有一定的資產基礎,我們也秉持穩健的投資策略,不過度消費,支出比一般中位數家庭略高一些而已。看似安全,實際上卻潛藏不少風險:
(1)市場變化難以預測:如果投資組合在早期就遇到劇烈回檔,即便是「合理」的4%提領率也可能不夠安全。
(2) 通膨與醫療支出難以預估:生活成本逐年上升,未來的變數如長照、醫療制度變動,都可能打破原本的資金規畫。
(3)再投入職場難度升高:當你離開太久,再回職場不僅挑戰大,有時甚至連機會都變少。台灣在中老年職場的就業困難,不是只有單純的低薪而已。
2.自由的代價是「選擇之後的責任」
很多人以為自由就是「不用上班」,但其實真正的自由是你能選擇自己要怎麼過,並承擔那個選擇的結果。
(1)你有辦法規畫好每天的時間嗎?有足夠的自律嗎?
(2)你能在沒有KPI、沒有主管的情況下,持續產出價值嗎?
(3) 當別人問你「你現在在做什麼?」時,你是否能坦然回答?
我觀察到,許多所謂「提早退休」的人,並不是變得閒下來,而是將時間投入在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上。而這件事情,若沒有熱情與自律,是撐不久的。
台灣從小長大的教育鮮少注重培養興趣愛好,更不用說興趣愛好大多是花錢,從其中獲得報酬更是困難。
3.太早離開職場,也會錯過成長與社交的機會
離開職場後,我也曾投入過保險與退休規畫產業,試圖將自己的經驗與他人分享,只可惜台灣相關產業尚未成熟,也沒有太多空間讓我發揮。這讓我更體會到一件事:職場除了提供收入,更是人脈、技能、與成就感的來源。
當你離開太久,新的技術、新的趨勢會讓你產生脫節感,回歸也會變得艱難。而這種與社會的距離,若沒有其他替代來源來補足,會慢慢在心理上產生孤立感。社交場合的缺乏,特別是男人的困境,媽媽們比較容易找到類似的族群,中年大叔距離退休阿伯還是有10年以上的代溝。
小孩要上學、老婆要上班,自己沒有那麼多的自由,總不可能天天都獨旅?老婆就算不上班,也不見得想天天跟你在一起?相愛容易相處難,沒有人禁得起貼身觀察?
4.感恩,是我們面對未知最大的底氣
我很幸運,太太願意支持我做出不尋常的選擇,甚至不介意我暫時不上班。雙方的原生家庭也健康自主,偶爾還能支援我們。這樣的背景,讓我得以專注在育兒、投資、寫作與生活思考上。但我從不把這當作理所當然。這是恩典,也是責任。
因此,我在離開職場後,開始寫部落格、經營社群粉專,分享自己的投資經驗與理念,推廣指數投資。即使市場上充斥各種派別與聲音,我還是相信:用自己的方式,穩定地創造價值,比什麼都重要。
結語: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但要看清風險
提早離開職場不是錯,追求自由也不是錯,但你要知道自己在放棄什麼、承擔什麼、換來什麼。自由從來就不是不用工作的代名詞,而是你能不能選擇自己想做的事,並且有能力、有資源、有心理素質把它做好。這一路走來,我並不後悔,但我也更清楚:自由,不是逃避的結果,而是堅定選擇後的贈禮。
本文獲「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授權轉載,原文
延伸閱讀
存錢愈來愈困難,如何避免過度消費?過來人心聲:長期持有0050及VT,避免對漲跌起反應
我如何存到萬股VT?前台積電工程師分享:人生第一桶金這樣賺來的!
小檔案_大詩人

曾於台積電擔任工程師,後為拓墣產業研究所半導體產業分析師,現在專職自營投資理財,主要以ETF為主。 2009到2023年平均年複利報酬率有8%~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