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多動就能瘦?健康管理師提醒:錯誤節食,小心身體用掉髮、免疫力下降幫你「節能」!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有些人智商高,有讀書的天賦,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甚至在學習之餘還能有時間和精力去打遊戲或者遊歷世界,但「普通人」卻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圖書館或者通宵熬夜複習才能取得好成績。

所以,面對瘦身這件事,我們首先需要具備的是啥?

是「瘦商」!瘦商高代表你能把生活和瘦身這兩件事運用自如而且充分融合。

什麼叫「瘦商」?

「瘦商」,其實就是一種對吃的認知。

以我為例,我從小就是個胖子,瘦身成功前我對食物總有一種「擔心吃不到、吃不夠」的認知,所以吃飯時我都吃超快,經常一不小心就吃太撐。

從小不正確的認知決定了我和食物之間的糟糕關係,我很難細嚼慢嚥,總控制不住自己地吃很多,於是愈吃愈胖。

從小我就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她特別喜歡吃美食,但卻是個瘦子,經常帶著我去找美食,她雖熱愛美食,但每次狼吞虎嚥、迅速完食的那個人總是我,而她則是一邊吵著要吃到最後,一邊又吃不了幾口就放下筷子。

「瘦子都是這樣吧?」我心裡如此想著,所以也曾試著模仿瘦子們,逼自己吃飯多嚼幾口,盡力克制住想吃的欲望,努力不把蛋糕吃光,但我總覺得很彆扭,還是很想吃光它。

後來我終於知道:瘦子的飲食方式是一種生活態度,是認知造就了行為,如果沒有認知,只模仿行為,註定無濟於事。

從小到大我對食物的認知就是:「我胖,所以平常得克制,聚餐時就要把握機會多吃一點,不然聚餐過後又要限制飲食了。」「下週要開始瘦身了,如果這週不多吃一點,以後不能吃飽了。」「趁過年如果不多吃點,就又要等到明年才能盡情吃喝了。」因為總被人說胖,我就對自己說:「米飯不能吃超過2碗」,但會在添飯時偷偷把碗裡的米飯壓緊、壓實。

對食物有正確的認知和學會與食物相處,就是「瘦商」。

「認知決定行為」,所以要先有認知才能知道如何做,不只是運用在瘦身而已,正確認知決定了在日常應該怎麼吃飯,以及是否能夠有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身體。

飲食習慣正確了,瘦身就是「順便」做到的事。

「瘦商」還包括:

1.對健康飲食知識的認知,例如基本的營養素,哪些食物含有這些營養素,吃進去的食物如何影響代謝等等。

2.瘦身期間心理調節的方法。其實心理問題也源於認知,有一種療法就叫認知心理療法。

不堅持固有認知,才能提升「瘦商」

試著模仿瘦子的行為,那不是真實自己的想法,並無法長久。我們需要改變的是認知,有了正確的認知才能夠做出發自內心的行為。

我在認知改變中,慢慢修復了我與食物的關係。如今我與食物的關係非常「融洽」。

我有自己的飲食習慣,沒有忍耐,而且食欲非常穩定,看別人在一旁吃飯,內心也可以毫無波瀾。

消耗熱量就能瘦?

「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的熱量,就一定能瘦」,應該沒人反對吧?

我們計算熱量缺口(熱量赤字)時,通常是計算當攝取熱量低於消耗熱量時,身體的熱量缺口就會累積,最終達到瘦身效果,這也是大家對瘦身的傳統認知吧?

但因為身體往往有自己的運作,由它決定吃進來的食物要吸收還是代謝排掉,而且每個人狀況也不同。

例如有些瘦子吃多,但依然很瘦,因為身體或許用了各種我們不清楚的方法把熱量「排」掉,而不是儲存起來。

還有一個誤區是儲存和消耗上:我們認為多吃就會多儲存,少吃、多動就會消耗、燃燒脂肪。但實際上有些人吃很少,也大量運動,但體重卻掉得很慢,頭髮掉得很快,這是因為身體要找一些方法來「節能」,而不長頭髮就可以省下很多能量,不來月經也可以「節能」,免疫力下降也可以「節能」。

所以,我要傳達的不是「能量守恆定律」有誤,而是能量在身體的「黑匣子」裡經歷了什麼是很難清楚說明的,不能直接地以簡單的數學思維去瘦身,因為身體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麼講道理。

只有當我們吃好、喝好、睡好了,身體才會開啟講道理模式;但如果我們老是逼迫它,比如少吃多運動,那就會直接開啟不講道理模式。

身體的不講道理模式可能是這樣:「比如你節食,每天只攝取500大卡熱量,但運動加上基礎代謝需要消耗1,500大卡熱量,但身體會把今天這500大卡熱量先全部儲存起來,以預防明天沒有進項,至於今天必須消耗的那1,500大卡,不然就掉點頭髮吧,或者讓腸胃休息一下,別蠕動了,大便就不排了,先節能。」那麼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該做的是把身體調整到講道理模式,然後再去上數學課。

當然,以上這些或許不一定就是正確答案。

因為身體的機轉太複雜了,吃進去的食物、攝取的熱量該如何使用、用在哪裡,該代謝掉還是儲存起來,甚至變成其他東西,肉眼是看不見的。

但有一點不變,一定要尊重身體、尊重食欲,而這一定是要成為瘦子之前必須有的態度。

延伸閱讀
沒刻意節食體重卻持續下降,可能不是減肥成功!2症狀看出是否「肌少症」找上門
理財不該跟減肥一樣等明天才開始...理財專家:無論如何,先存到3萬元緊急預備金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