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師費雪:股票價值靠經濟學,決定進場時機靠心理學!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投資 股市 股票 基金 債券 上漲 賺錢  現金 銀行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放大

股票價值這件事之所以困難的原因,還包括沒有人可以明確指出何種價格才是內在價值。所以我才會在氣球的例子,將「內在價值」比喻成一條粗線,並用引號框起來。我們可以找到一群公司具有相似的內在價值,其中有些在相同領域,有些則在很不同的產業、但成長率相近。

因此,我們可以說,經過這類比較與考量管理階層素質、成長率、景氣敏感度等相關因素之後,XYZ公司目前的內在價值約介於每股25到30美元,我懷疑還能更加準確地設定這個區間嗎?在超高速成長的產業,理論上值得超高本益比,我懷疑其本益比還能更加貼近這個區間嗎?影響股價的一個重大因素不是現階段成長率,而是這種超高成長率將在未來持續多久的時間?

愈是推進到遙遠的未來,你錯估情況的機率便愈高,因此,可能的誤差範圍愈大,評估真正價值也就愈困難。無論如何,這中間涉及太多因素,將內在價值估算到1/8個基點甚至1個基點,都不是明智之舉。假若一檔股票的未來夠吸引人(因此代表內在價值的那條線會升高),而你可以在比預估內在價值多25%或30%之內的價格買進,這是再好不過的大賺機會了。其中的危險在於,你興奮過了頭,以至於用比內在價值高出數倍的價格買進。

簡言之,不論股價處於低本益比或者高本益比,跟股票是天生低價或高價一點關係也沒有。當一家公司的經營品質與前景跟另一家相較之下出現大幅差異,原本就會使本益比大相逕庭。重要的是,這些事實是否值得這樣高的本益比或低本益比?

大眾輿論是否太過重視一檔天生好股的誘人因素,以至於這原本會是一項好投資,可是就目前股價來說並不吸引人?抑或正好相反,如同時常發生的情況?是否大部分的投資界都害怕這家天生誘人的公司的高本益比,以至於其股價尚未被推升到公司未來應有的水準?換句話說,投資界現在對某一檔股票的心理展望,是否導致它遠高於或遠低於其內在價值?

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這類研究在成功投資所扮演的真正角色,即使只是為了不要誇大其重要性。當前的投資界心理不應該跟你要投資什麼股票扯上關係,買進股票的決定應該完全根據公司相關的基本事實。就目前情況來說,挑選優良的成長企業,時間久了,你便可獲得豐富報酬,20世紀企業史已一再證明這點。假如你有足夠耐心,你能忽略當前的市場心理,基本面就將為你帶來良好獲利。

然而,你需要非常、非常有耐心(以及掌握基本面的技巧),這種買進好股票並耐心持有的方式,所換來的獲利程度,將超過你利用當前投資人心理弱點來擇時買進所賺取的獲利。換句話說,在決定何時進場買股時,心理學家遠比經濟學家更有幫助,但心理學家在這些股票一開始是否值得投資等基本面研究上則幫不上忙,只有在另一種情境下,心理學家也有作用,就是從基本面來看,有兩檔以上股票在長期成長方面都很理想時,心理學家可以幫忙決定以目前的市價而言,哪檔股票最誘人、哪檔最不誘人。

我稱此為心理層面,意味著我們是在考量投資界如何由股票內在價值以及它們未來的可能估值,來評估某些特定股票。舉例來說,即使大多數投資人在蘇聯突然發射第一顆史普尼克人造衛星之前,已高估了火箭燃料製造商的股價,但心理學家可以很篤定的說,這個事件給美國人造成巨大震驚(編按:指在太空競賽中落後蘇聯),火箭燃料製造商的股價高估程度,還可能進一步擴大。

1958年春天時,投資界得出一個更簡單卻更重要的心理結論:「華爾街」幾乎一致認為,過去數個月的景氣衰退造成企業獲利能力的大幅滑落,尚未充分反映在股市跌勢上,但事後來看,該波跌勢已於1957年11月15日觸底。

我記得當時大型券商的主管們紛紛表示,他們預期股價將跌得更低,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們不會進場買股。我不記得投資圈什麼時候曾經這麼意見一致過,似乎沒有人認為,股票價格應該根據未來數年預期的獲利,而不是公司在很短期間內的獲利表現(正如同你不會因為天候不佳導致一年作物歉收,就把一座好農場的價格砍半)。同樣沒有人考慮到,那些因為當時股票號稱可以對抗通膨的心理吸引力,而準備投入到股市的投資金額。

在這種心理層面之下,極適合買進本質上屬於優良長期投資的股票,如果不景氣持續下去,瀰漫的空頭氛圍顯示跌勢可能已接近尾聲,好的股票只會再溫和下跌而已。假如景氣浪潮反轉,原先大量從股票轉入現金、等待「逢低承接」的資金將瘋狂湧入股市,將在短期內形成可觀的漲勢。這是個幾近完美的範例,說明持續觀察當今的群眾心理是否違反基本面以及這種趨勢可能持續多久,將可以幫助你決定何時買進一家好公司。這個方法並且可以告訴我們,何時應該等待更好的機會,何時應該到其他沒有那麼熱門的產業去找尋類似的機會。(本文摘自《買股致富》第1章)

博客來購買連結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