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功者故事」沒說的事:巴菲特8歲參觀證交所是高盛董事接待、李嘉誠第一桶金是富豪岳父的支持

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比如說,當年我也很喜歡一些高階經理人寫的勵志書籍,結果我就跟現在很多迷茫的小孩一樣,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當時的我不知道,別人的話可以聽,但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我一度認為,只要我跟他們一樣考好的大學,學好的專業,工作中也拼命努力,我也應該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才對。

我難過的是,後來我才聽到關於「生活的真相」這個邏輯,最經典的就是巴菲特的那個故事,原話是:股神巴菲特的自傳只會告訴你他八歲就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至於其他的,我一一看下來: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自傳不會告訴你他娶了自己的富豪表妹莊月明,靠舅父的家族企業發展起來的,他透過塑膠花賺的第一桶金來自他舅父的資金支持;

比爾.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的董事,是她幫兒子促成第一筆大生意;

華為的任正非不會告訴你其岳父曾任四川省副省長;

騰訊的馬化騰不會告訴你他的父親是鹽田港上市公司董事,騰訊的第一筆投資來自李澤楷,而李澤楷與鹽田港母公司是什麼關係無需多說。

當年的我,看著這些大部分經過精緻包裝的故事,一度陷入迷茫。

我一直都知道,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只是那時候的自己年紀小,願意相信這個榜樣的故事去激勵自己。如今走進社會走進職場,明白這些真相後,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調節自己,讓自己不至於落入自暴自棄的天地,然後還得為自己已經碎去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再次重建新的信仰體系,從想要改變世界的夢想,漸漸明白,來這人世間一場,「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一句狗血的勵志句子才是我自己最大的難題跟使命。

也是這樣,我終於明白了Landy說的那番話的邏輯,真正榜樣的力量在於,他是一個看得見的偶像,看到他最真實的生活及職場經歷的一面,並且這樣的經歷跟你自己的當下有類似之處,你可以參考他的人生大概複製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路。否則,他就是神,神是用來敬仰用來感慨的,用來供奉用來羨慕嫉妒恨的,這樣的人,看看也就算了。

去年,我參加很多分享會,有些涉及我們年輕人如何在職場跟生活中獲得成長的議題。有一次,一個分享者聊起了自己每週會固定看多少本書並且會做讀書筆記,這個觀點我一直認同並且也在持續進行,後來我看到這個分享者的微博下面有人留言,大概意思就是,我聽了你的分享會,也堅持每週都看一本書,但是我家人一直說我晚上不願意照顧剛出生的寶寶,我是聽你的話了呀,可是他們都不理解我。

還有個男生也在這個分享者的微博下留言,說自己老婆參加了分享會以後,晚上吃了飯就不做家事了,拼了命地逼自己寫東西、看書,家裡有老人生病了也不幫忙照顧,並且信誓旦旦說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能被閒雜的事情影響。

每每看到這樣的事情,我總是哭笑不得,一是覺得那些勵志每天要活出自己的人,你不知道你的那些偶像家裡是有保姆有管家幫自己負責家務事一類的嗎?

他們每天休閒看書的時候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放鬆,而放到你身上就是每天的任務所在,並且還得跟家人抗爭不能讓其影響你。二是,崇拜偶像這個事情大部分也是當下的媒體包裝出來的,要知道當年明星圈裡高貴冷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網路時代自黑(指的是開玩笑似地自己嘲笑自己、自己說自己壞話。)如楊冪,接地氣如黃曉明調侃自己的「鬧太套」(黃曉明某次演唱英文歌時,將「not at all」發音為「鬧太套」,遭到網友調侃, 從此也成為網路流行用語,指許多明星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卻弄巧成拙。),不僅瞬間讓人從討厭變成不討厭、不討厭變成喜歡,外加還讓自己的幽默也成了一種形象塑造的手段。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