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羅與財經、理財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圖片來源:DonkeyHotey@flickr, CC BY 2.0
圖片放大
真正的榜樣力量
有天下班回家,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小助理Landy說自己的薪水不是很高,在深圳這個城市很有壓力,但是還不想那麼快就回老家,於是這種糾結的狀態一直困擾著她。
本來我的出發點,就是想拿自己做例子,剛進職場的前幾年都是薪水不高,但是需要慢慢累積這一類的大話安慰她,但是我仔細回想了一下我當年剛進職場的時候,那一丁點的薪資也是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身邊也有前輩鼓勵我,說小令你要堅持,剛開始就是這樣子的,熬過去就好了。
回到Landy小姐的問題,我不想用那些大道理來安慰她,於是我想到了之前看過的朋友圈裡非常火紅的一篇文章,小川叔的那篇《三十歲那年,我的夢想是年薪十萬》(編按:人民幣)一文,但是找不到原文了,於是我叫Landy回去自己找找看。我當時說快了,說成了《三十歲那年,我的夢想是年薪百萬》,自己也沒發現。
第二天一早,我問Landy有沒有找到我昨天說的那篇文章,她說還沒找呢,我說為什麼呢,一下子也就看完了,然後我還笑說,說不定你都不用到三十歲,就已經年薪十萬了呢!
這時候Landy跳起來衝著我說,不對啊,你昨天跟我說的是年薪百萬,怎麼這會就變成十萬了呢?早知道文章說的是年薪十萬的事情,我早就跑去看了。
這時候我才恍然,昨天說錯了話。
我繼續問她,如果這篇文章說的就是年薪百萬的故事,你是不是就直接忽略我的建議,連看都不看了呢?
Landy很嚴肅地看著我,然後回答,是的。
我問,那原因呢?
她馬上回話說,我不是覺得自己沒有年薪百萬的命,但是我是一個實際的人,從我目前的出身環境、畢業學校、所學專業,結合目前這家公司的職業發展規劃,如何讓我三十歲以前達到年薪十萬這件事情,我覺得是有參考意義的,但是你說三十歲年薪百萬,或許對於別人而言有這可能,但對我而言就是不接地氣的,這樣的文章,不看也罷。
我笑著點點頭。
Landy白了我一眼說,你別笑話我膚淺,我是有夢想,但是我更看重別人的勵志故事跟我自己的契合度,否則說多了也無用。
我想起了自己以前上大學的時候,看過一期《魯豫有約》採訪打工皇帝唐駿的專題。起初會關注唐駿,就是當年看到新華都集團以十億元挖角聘請唐駿擔任集團總裁兼CEO,這種身價無疑成為了中國商業經理人的標竿。
可是當年的我,身為一個學大眾傳播的學生,居然沒有意識到媒體對於包裝跟放大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的光芒的作用,於是在接下來的大學日子裡,我又相繼看了很多其他經理人的勵志故事,滿懷信心地鼓勵自己,以後走進職場也要像他們那樣,努力拼搏,爭取升職加薪。
結果還沒等我進入職場,我在報社當實習記者去跑新聞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想法的錯誤,那些我採訪的企業家或者管理者,無一不是一步一步慢慢在職場中磨練出來的,甚至還有一個企業家在四十歲的時候還在公家機關喝茶上班無聊,後來才南下到深圳,在工廠工作,然後累積資源,開始走上所謂的改變命運的道路。
當生活的真相一一被揭穿,那種難過的感覺無法用言語形容,因為已經不光是難過的問題,甚至涉及一種信仰的崩塌。
關於榜樣這個問題,我還能舉出很多例子,比如說我大學時很喜歡柴靜(註),當然現在也很喜歡,只是那個時候的自己希望也能做深度報導一類的記者角色。但是後來我不想選這條路了,因為見到了太多陰暗面的東西,柴靜可以抽煙失眠緩解自己,我不行。
比如說,當年我也很喜歡一些高階經理人寫的勵志書籍,結果我就跟現在很多迷茫的小孩一樣,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當時的我不知道,別人的話可以聽,但是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我一度認為,只要我跟他們一樣考好的大學,學好的專業,工作中也拼命努力,我也應該成為他們那樣的人才對。
我難過的是,後來我才聽到關於「生活的真相」這個邏輯,最經典的就是巴菲特的那個故事,原話是:股神巴菲特的自傳只會告訴你他八歲就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至於其他的,我一一看下來: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自傳不會告訴你他娶了自己的富豪表妹莊月明,靠舅父的家族企業發展起來的,他透過塑膠花賺的第一桶金來自他舅父的資金支持;
比爾.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的董事,是她幫兒子促成第一筆大生意;
華為的任正非不會告訴你其岳父曾任四川省副省長;
騰訊的馬化騰不會告訴你他的父親是鹽田港上市公司董事,騰訊的第一筆投資來自李澤楷,而李澤楷與鹽田港母公司是什麼關係無需多說。
當年的我,看著這些大部分經過精緻包裝的故事,一度陷入迷茫。
我一直都知道,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只是那時候的自己年紀小,願意相信這個榜樣的故事去激勵自己。如今走進社會走進職場,明白這些真相後,我花了好長一段時間調節自己,讓自己不至於落入自暴自棄的天地,然後還得為自己已經碎去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再次重建新的信仰體系,從想要改變世界的夢想,漸漸明白,來這人世間一場,「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一句狗血的勵志句子才是我自己最大的難題跟使命。
也是這樣,我終於明白了Landy說的那番話的邏輯,真正榜樣的力量在於,他是一個看得見的偶像,看到他最真實的生活及職場經歷的一面,並且這樣的經歷跟你自己的當下有類似之處,你可以參考他的人生大概複製出一條屬於你自己的路。否則,他就是神,神是用來敬仰用來感慨的,用來供奉用來羨慕嫉妒恨的,這樣的人,看看也就算了。
去年,我參加很多分享會,有些涉及我們年輕人如何在職場跟生活中獲得成長的議題。有一次,一個分享者聊起了自己每週會固定看多少本書並且會做讀書筆記,這個觀點我一直認同並且也在持續進行,後來我看到這個分享者的微博下面有人留言,大概意思就是,我聽了你的分享會,也堅持每週都看一本書,但是我家人一直說我晚上不願意照顧剛出生的寶寶,我是聽你的話了呀,可是他們都不理解我。
還有個男生也在這個分享者的微博下留言,說自己老婆參加了分享會以後,晚上吃了飯就不做家事了,拼了命地逼自己寫東西、看書,家裡有老人生病了也不幫忙照顧,並且信誓旦旦說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能被閒雜的事情影響。
每每看到這樣的事情,我總是哭笑不得,一是覺得那些勵志每天要活出自己的人,你不知道你的那些偶像家裡是有保姆有管家幫自己負責家務事一類的嗎?
他們每天休閒看書的時候對他們而言是一種放鬆,而放到你身上就是每天的任務所在,並且還得跟家人抗爭不能讓其影響你。二是,崇拜偶像這個事情大部分也是當下的媒體包裝出來的,要知道當年明星圈裡高貴冷豔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網路時代自黑(指的是開玩笑似地自己嘲笑自己、自己說自己壞話。)如楊冪,接地氣如黃曉明調侃自己的「鬧太套」(黃曉明某次演唱英文歌時,將「not at all」發音為「鬧太套」,遭到網友調侃, 從此也成為網路流行用語,指許多明星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卻弄巧成拙。),不僅瞬間讓人從討厭變成不討厭、不討厭變成喜歡,外加還讓自己的幽默也成了一種形象塑造的手段。
隨著遇見的人越多,我開始學會「私人訂製」似地去尋找偶像榜樣,然後找自己可以用的那部分來完善自己,至於有些人天生所擁有的天賦或者條件,我也不會去糾結,畢竟很多時候,任何人的成功或者別人眼中的光鮮,依舊是如同飲水,冷暖自知罷了。
有人因為我的碎碎叨叨而覺得我清新又真實,也是因為我也不過就是這離鄉背景外出工作一族中,每天苦哈哈擠著地鐵伸著脖子等著公車的一個女生,所以對於跟我同齡的人所思考的迷茫跟難處,才會體會得那麼深。
我一直覺得總有一天,自己一定能過上好日子,有牛奶有麵包有大大的房子。但是我覺得那個時候的自己,也依舊不會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女孩,因為我在自己有所成就之前,已經把這些情況都思考了一遍,即使哪天不小心發了財,我一定會是那個不驚喜也不慌張,把錢存起來,哪天高興了就飛去某個小島看看,太陽落山了就回來的人,然後這件事情也不需要告訴別人。
可惜的是,這樣的同類中人,我尋找了很久,那些很厲害的人忙碌得沒有時間沒有心情跟我分享,那些小有名氣的身邊同學已經開始包裝自己去混圈子去混人脈,也離我原來越遠了。
每次孤獨的時候,我總是問自己,為什麼就不能來一個可靠的人在我身邊?
於是我只能選擇在這個角落裡,悄悄地說一點感悟,然後偶有人贊同偶有人反對。這個時候,突然有個女孩跟我說,很喜歡你,感覺你就像在我身邊一樣。
嗯,我一直都在呢。
【註】柴靜,主持人、記者,以深入新聞前線及具批判性的調查而聞名。二○一五年拍攝並推出空氣污染調查紀錄片《 穹頂之下》,獲得廣大迴響。
書籍簡介
書名:為什麼你總是害怕來不及
作者:達達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9/20
作者簡介
新聞系畢業,做過電影企劃、時尚雜誌撰稿作家、專欄作者,現就職於某知名網路公司。
2015年3月,其微信帳號「她在江湖漂」上線以來,五個月便獲得幾十萬粉絲的關注。她的文章廣泛轉發於微信、朋友圈、知乎、新浪微博、搜狐、網易、一個APP、天涯論壇、各大部落格等,總轉發量過億次,獲得千萬讀者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