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有機會到一些學校跟學生互動,談談財經知識對生活、工作的重要性。我常會問一個問題:「如果今天你已經在工作,但你並沒有投資如股票之類的有價證券,那麼股市的變動和你有沒有關係?」這個問題或許讀者也可以思考看看。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我國股市表現「青筍筍」的時候,這個綠可不是代表景氣穩定的綠燈,而是會讓「號子」裡幾乎看不到人的那種「空頭」的綠。這個時候常常會聽到「資深」股民們喊著:「國安基金應該要進場護盤。」這個「國安基金」是什麼呢?國安基金全名為「國家金融安定基金」,根據其管理條例,可運用資金的總額為新台幣5千億元,其中有3千億元額度可借用郵政儲金、郵政壽險積存金、勞工保險基金、勞工退休基金、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所屬可供證券投資而尚未投資的資金。
例子講到這裡,多數的學生就大概了解箇中含意了。不過,在此不是要談國安基金或政府四大基金,只是由於最近大家常常在談論政府四大基金是否會邁向「破產」之路,因而由這起個頭,主要來談談「國債」。
債務,可怕嗎?債務其實不可怕,但若還不了債時就很可怕。記得父母親那一輩,甚至是祖父母那一輩的人,對於金錢的觀念是有多少才敢花多少,其實大部分都還是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較多。到了我們這一輩,已不知是從何開始,又是如何開始,信用交易慢慢普及,突然間發現:「只要一卡在手,要什麼都有。」這樣的消費模式,看起來是對民眾、商家,還有國家GDP都有很好的貢獻,直到爆發卡債風暴,大家才驚覺:錢是不能這樣花的。
2015年國際上發生了許多重大財經事件,最受關注之一乃是「希臘債務危機」,除了關心希臘當時究竟還不還得了到期的債務,以及是否能獲得新一輪的紓困案,其中有個比率則被大家拿出來討論,就是「債務占GDP百分比」。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2015年10月的《Fiscal Monitor》,20國集團(G20)2014年的債務占GDP百分比以日本的246.2%最高,2015年預估達到245.9%,推估到了2018年就會超過250%。若依世界銀行(World Bank)公布的GDP數據,日本2014年的GDP為4.6兆美元,那麼其2014年的未償債務則高達11.3兆美元,這個數字是不是令人相當訝異呢?
至於前述的希臘,2014及2015年的債務占GDP百分比分別為177.1%與196.9%,推估2016年會達到206.6%,之後會再逐年遞減;若依希臘2014年的GDP來估算,其2014年的未償債務亦高達4,2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