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全球金融市場搞得雞飛狗跳,」台灣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指控。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卻說他是「上帝」,「如果沒有柏南奇的恩典,我們就慘了。」金融海嘯,被他成功止住;但房、股價格高漲、貧富差距擴大,也是他造成的。他,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
《商業周刊》創立於1987年,是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堅持先進的觀點、敏銳的新聞與中立的媒體角度,報導變化迅速的商業環境、成功人物的事蹟與世界的趨勢,提供讀者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7年前,金融海嘯爆發,人們天天問:「經濟衰退何時才會結束?」
7年後的今天,人們的問題卻成了:「美國聯準會(Fed)今年何時會升息?」
這代表,全球經濟已進入金融海嘯後的新階段。利率,是景氣的溫度計;當市場預期利率將上揚,顯示景氣正在好轉,人們願意花較高的成本借錢、投資。
相較於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當時美國整整花了10年,靠著一場世界大戰,才恢復經濟榮景,但這次金融海嘯,美國只花了不到7年就走出來。
是誰終結了這個資本主義史上的最大危機?柏南奇(Ben Bernanke),去年甫卸任的美國聯準會主席。
他,內向、說話會顫抖
不被看好,卻進聯準會當掌門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因此給了柏南奇這樣的歷史定位:「拯救世界的男人」。他救了美國,也因而救了世界。
聯準會,一個全世界力量最大、最神秘的組織,它,是全球中央銀行的老大。
聯準會主席的一句話,可以左右全球資金流向,影響力不下於美國總統;他,就像「金融教皇」般,手中握有調節世界景氣的至尊權杖。
即便金融海嘯發生至今7年,柏南奇的影響力,仍無所不在。
但是一開始,這位金融教皇卻不被看好。
身高176公分的柏南奇,有著發亮的大禿頭,說起話來像個害羞的學者,仔細聽,可以發現話中夾雜緊張及顫抖。
「他天生就不是混華爾街的料」,他的戰友,美國前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描述,「那些在錢堆裡打混的華爾街人,總是認為柏南奇太學術,對市場了解太少,經驗完全不夠。」
在保守的美國東南部鄉下小鎮長大,柏南奇是個內向的小孩。他的父親開藥房,媽媽是老師,典型的猶太中產階級家庭背景,讓他始終保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任職聯準會時,他仍開著一部福特Focus小房車。
從小聰明過人的他,曾代表南卡羅來納州參加全國拼字比賽,差一個字就拿到冠軍;小鎮中學沒有開微積分課程,他從圖書館找書自學。哈佛大學畢業時,拿下這最高學府最優秀的書卷獎,後來學術之路也一帆風順。
不過,他投身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貨幣政策研究,在當時是非主流,也讓他一直與學界桂冠的諾貝爾獎無緣。
因為研究的是冷門領域,「他不是那種席捲各大校園的重量級明星學者,」AIA財富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吳嘉隆,當年曾在教室最前排聽柏南奇演講。他印象最深的是柏南奇態度謙和、柔軟,不像學界常見想竄起的學者那般慷慨激昂、咄咄逼人。
然而,在冷門領域中,柏南奇沉穩蓄積著日後的能量。
他曾對《時代》(Time)雜誌表示,對大蕭條的興趣,始於小時候聽祖父母講故事,提到1930年代小鎮的鞋廠倒閉了,許多人因而失業,鎮上兒童窮得沒鞋子穿。「為什麼不打開工廠的門,做鞋子給大家穿?」年幼時想不透的問題,成了他一輩子研究的命題。
他始終相信:「要研究地質學,就要研究地震。研究經濟學,就要研究打擊美國和世界經濟的最大災難。」這個他口中「總體經濟的聖杯」,成為他日後改變世界的支點。
▲批德國、談打房 柏老卸任後最新發言
▲一次看懂 美國聯準會如何運作
完整精采內文請見《商業周刊》1431期,全省各大便利商店同步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