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被3%高利率迷惑?四大證據唱衰人民幣

財經新聞天天有,政府常常放利多,約翰之聲為你解讀這些消息背後看不到的「真相」。

唱衰原因三:理財商品違約風波不斷

根據評等信評公司惠譽估計,去年中國包括理財產品在內的貨幣市場基金大增1倍,由去年中的3,040億元,增至去年底約7,370億。所謂理財商品,簡單講就是銀行承諾1年給你多少報酬率,你把錢存進去,投資甚麼標的不用管。

而這些錢,就成為銀行資產負債表外的另外一本帳,但同樣扮演著銀行的角色,進行放貸和投資,所以也被稱為影子銀行。這規模每年成長率高達4成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統計,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為人民幣20兆元,不過,這個數字與國際機構相比,仍保守許多;摩根大通估算,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已達人民幣36兆元,占中國國內生產毛額比重超過6成。

這就是熱錢的去處。而這些理財商品投資的標的不外乎兩種:房地產和大宗原物料。但當被投資標的出現無法還錢或者報酬衰退時,就會產生連鎖效應,一場龐式騙局就會崩盤。

例如最近大陸財經網站整理的中國金融事件,就活生生上演這樣戲碼。

中誠信託30億元人民幣瀕臨違約,最後關頭確定剛性兌付,從違約的懸崖邊「死裡逃生」
吉林信託1億元涉礦信託未能兌付近10億元項目連續五期逾期 鋼貿危機浮出水面
“超日債”違約引發債市動盪十家公司發債計畫受阻

違約風波持續不斷,在此期間,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遭受了巨大衝擊:
違約蝴蝶效應之一:從倫銅暴跌到銅融資“黑天鵝”
違約蝴蝶效應之二:全球礦業股集體受創
違約蝴蝶效應之三:滬銅暴跌
違約蝴蝶效應之四:鐵礦石暴跌逾9%步入熊市
違約蝴蝶效應之五:波羅的海指數暴跌8%

總結來說,就是資金缺口產生,所有人都著急著變現,不論是投機客或者是業內都想拿回本錢,最後就會出現火場效應:被踩死的遠比被燒死的多。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