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2024年調查,台灣民眾的退休金準備普遍不足,與理想中的退休金目標存在顯著落差。
台灣退休準備的現況與挑戰
從調查結果可看出,台灣民眾在退休財務準備上存在嚴重的「理想與現實落差」。多數人仍習慣依賴政府的社會保障制度,認為勞工保險、國民年金與職業退休金足以支應退休後的生活開銷。
然而,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計畫以政府退休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隨著勞保財務壓力增大、退休金制度改革可能性升高,未來能否獲得穩定的退休保障仍充滿變數。專家建議,應及早開始理財投資計畫,透過合理的資產配置,確保退休後的經濟安全。
不同年齡層的投資策略與資產配置
退休規劃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隨著人生階段的變化,調整投資策略與資產配置,才能有效累積退休金並確保穩定收入。
如何讓退休金穩健成長?
1. 年輕族群 (26~35歲)—積極投資,掌握時間複利
年輕時擁有較長的投資時間與較高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應以股票、ETF、主題型基金等成長型資產為主,利用時間複利效應累積財富,實現資本增值。
2. 壯年期 (35~55歲)—平衡配置,降低市場波動影響
這個階段可能面臨家庭開銷與投資理財的雙重壓力,建議降低部分風險性資產,增加債券型基金、多元資產配置,以維持穩健成長,避免市場波動對資產造成過大影響。此外,壯年族群可適度投資AI科技、股票型基金,以追求資本利得,同時透過債券與多重資產配置降低資產波動風險,確保家庭財務穩定。
3. 空巢期 (55~65歲)—資本保值,重視穩定收益
隨著退休臨近,應逐步轉向低風險的固定收益型基金、公債與股債平衡基金,確保資產保值並提供穩定收益,降低市場波動可能帶來的影響。
4. 退休族 (65歲以上)—穩定現金流,確保無憂晚年
退休後的首要目標是確保穩定現金流,建議配置貨幣市場基金、保本型基金、儲蓄險等低風險產品,並透過月配、季配型提供穩定的退休收入來源。這樣即使不再工作,也能持續獲得被動收入,安心享受退休生活。
ETF與配息策略——打造退休金現金流
根據調查,年輕世代對ETF的接受度最高,但在配息選擇上,多數投資人偏好季配型ETF,而非話題度較高的月配型ETF。
專家指出,這顯示投資人希望在一年內固定多次領取股息收入,同時減少交易成本與稅務負擔。因此,選擇適合的ETF配息機制,搭配穩定收益型基金,能有效提升退休後的被動收入,確保資產穩健增長。
結論:及早規劃,確保退休財務自由
台灣民眾對退休準備的預期與現實存在明顯落差,而過度依賴政府退休金可能帶來財務風險。專家強調,退休理財的關鍵在於愈早開始愈好,並根據不同人生階段適時調整資產配置。
• 年輕時應積極投資,提高資本增值機會
• 中年時注重資產平衡配置,降低市場波動風險
• 退休前應逐步轉向低風險資產,確保穩定收益
• 退休後則專注於現金流管理,確保無憂生活
透過適當的投資與規劃,即使在退休後,也能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真正實現財務自由與高品質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