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已有基金和被動式ETF了,我還需要買主動式ETF嗎?

商周財富網編輯室為讀者嚴選包括國際財經、全球股市、致富者成功心法以及與上班族生活理財的內容。
圖片來源:Adobe Firefly
圖片放大
摘要

1.金管會2024年底開放主動式ETF,投信業者積極推廣,預估2025年底將有10餘檔產品。

2.主動式ETF與共同基金差異在交易方式、費用、透明度及持股彈性。

3.共同基金績效歷經長期驗證仍具優勢,主動式ETF則提供即時交易與透明度,適合做為配置補充。

自金管會於2024年底正式開放主動式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以來,投信業者積極發行這項投資新商品,甚至在過去被動式ETF席捲全台也未有動作的外資投信,如聯博、摩根,亦相繼加入戰場。估計在今(2025)年結束前,全台將有10餘檔主動式ETF可供投資人選擇。

業者廣告打得兇,但投資人仍不免困惑:主動式ETF也是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股,跟共同基金有何差別?若已買了共同基金,還需要去買主動式ETF嗎?或者應該把基金換成主動式ETF?若手上只有被動式ETF,需要加買主動式ETF嗎?以下一一解答:

問題1》主動式ETF跟共同基金,有何差別?

主動式ETF與共同基金的差別,主要可分成4個面向:首先,在交易方式上,主動式ETF和股票一樣掛牌上市,投資人可以隨時透過證交所買賣,價格透明,即時成交;而共同基金則需透過基金公司或銀行,以單日淨值(NAV)進行申購與贖回,流動性較低。

其次,在費用結構上,目前已掛牌上市的主動式ETF,其經理費(或稱管理費)落在0.45%至1.2%之間,比起共同基金的經理費通常落在1%~2.5%,可以省下約一半的內扣成本。不過,ETF須支付交易手續費與證交稅,反倒是透過許多基金平台申購共同基金可以免申購手續費,因此,主動式ETF的總投資成本未必比基金便宜太多。

第三,透明度方面,主動式ETF依規定必須每日揭露完整持股,讓投資人隨時掌握投資標的,共同基金僅須按月或按季揭露前10大持股,資訊公開程度相對不足。

第四,以投資上限來看,共同基金單一個股上限為10%,主動式ETF多數也須遵循這個規定,但在主管機關放寬規範下,某些主動式ETF對特定權重股的持股比例可放大至30%,這讓主動式ETF在短線操作上比共同基金更具靈活度。

問題2》若已有共同基金,還需要去買、或換成主動式ETF嗎?

從問題1的答覆,可以發現主動式ETF有不少優勢,然而,專家表示,以長期投資台股而言,共同基金仍然是優選,因為許多基金10年、20年的績效明顯勝過大盤,而投資台股的主動式ETF才剛剛問世,績效不可考,至少需要觀察1年以上,才能分辨孰優孰劣。因此,如果手中已持有績效穩健的共同基金,未必要轉換成主動式ETF。但若希望提升透明度與交易彈性,可以用小部分資金配置主動式ETF,作為補充。

問題3》若手上只有被動式ETF,需要加買主動式ETF嗎?

如果手上已有被動式ETF,是否需要再加買主動式ETF,要看投資人對風險與報酬的期待。被動式ETF的特點是交易方便、透明度高、且以一籃子持股分散投資風險,市值型ETF更是被設計用來追蹤大盤表現。然而,這種設計也意味著它無法「超越大盤」,在某些產業或公司高速成長的時候,可能會錯失額外報酬。

主動式ETF的價值就在於補足這個缺口。它結合了經理人主動選股的能力與ETF靈活交易的優勢,有機會在特定市場環境下跑贏大盤、創造超額報酬。專家指出,台股非「效率市場」,資訊相對較不對稱,此種特性為主動選股超越大盤績效,創造了一定的可能性。此外,對於滿手都是市值型ETF的投資人,專家認為,站在「分散風險」的角度來看,不妨分出一部分資金來投入主動式ETF。

總結來說,主動式ETF是一個介於「共同基金」與「被動式ETF」之間的產品,結合了主動選股的靈活性與ETF的透明度、流動性,但它不是必需品,而是一個補充選項。若已持有績效良好的共同基金,不必急著更換。若只有被動式ETF,且希望追求額外報酬,可小比例配置主動式ETF。長期投資則仍以共同基金為佳,因為其績效已歷經驗證,主動式ETF仍待考評。

延伸閱讀
主動式ETF是什麼、值得買?和被動式ETF哪裡不同?1分鐘看懂關鍵差異
ETF是什麼、有哪些?上百檔ETF該怎麼挑?一文秒懂ETF邏輯與2大分類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