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變現到信託管理,從一個真實故事看:信託,為什麼這麼難?

一個提供讀者朋友分享投資理財心得的園地。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圖片放大
摘要

1.多數台灣家庭對財富管理與傳承規畫認知不足,往往在資產變現後才發現稅務風險。

2.本文作者透過親身經歷,分享從土地出售、資產配置到信託安排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在台灣,多數家庭對於財富管理與傳承規畫的概念薄弱,往往等到資產變現或發生變故時,才發現潛藏的財務風險與稅務問題。筆者分享一段親身經歷的財產規畫案例,從土地出售到金錢信託,這一路走來的挑戰與收穫,希望能為更多家庭提供借鏡。

家庭背景與財產變現契機

我們是來自南部純樸的家庭,父母皆已高齡,育有4名子女。父母的主要收入來自房租,月收約數萬元,無其他固定資產收入。長年以來,他們對金錢的觀念較為保守,也從未考慮財富管理的必要性。

幾年前,父親持有的一塊約千坪的土地,臨主要幹道,成為家族資產規畫的重要轉捩點。原先,這塊土地是與遠房親戚共同持有,基於法規,只有超過二分之一的持分才能進行分割。因此,透過法律途徑,與親戚達成協議,將土地分割為獨立產權,為後續出售鋪平道路。

父親長年來對這塊土地抱持出售的想法,甚至曾想以低價出售。透過規畫與協調,最終這塊土地在幾年前以市場價順利出售,成功實現父親的多年願望。

資產變現後的關鍵問題:如何降低遺產稅?

土地變現後,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妥善分配資產,避免未來落入遺產稅的課稅範圍。根據台灣現行法規,若資產未經妥善規畫,未來可能面臨高額遺產稅。尤其是2年內的贈與將被視為遺產,若未提早處理,將讓繼承人承擔沈重的稅負壓力。

在簽約出售前,即向父母說明,若未妥善規畫,這筆資產未來將變成遺產稅的「座上賓」。經過多次家庭內部協調,甚至幾經衝突,父親最終同意以下安排:

1.先將一半資產贈與配偶,避免遺產直接進入課稅範圍。
2.每年定期贈與子女244萬元(每人可享免稅額度),透過逐年贈與的方式,降低未來遺產稅負擔。

雖然過程充滿阻力,甚至讓家族成員一度誤解這樣的安排是「爭產」,但從財務角度來看,這樣的安排是最有利於家庭長遠財富管理的選擇。

銀行與信託的挑戰:為何機構不願推廣?

在這次資產規畫中,也嘗試透過「金錢信託」來保障資產安全。然而,與銀行及金融機構的交涉過程,卻是一場極為現實的考驗。

父親因健康因素行動不便,簽約時需在家中完成。負責履約保證的銀行經理親自率隊到家,原本還積極想爭取財富管理業務,但當他看到父母的年齡及家族背景後,明顯熱情大減。當進一步提出數百萬元的金錢信託計畫,對方更是簽約後就避而不見,最終拒絕提供信託服務。

這不只是個案,而是台灣銀行信託業務的普遍現象。

1.銀行對高齡客戶信託業務興趣低:年長客戶可能面臨認知能力問題,銀行擔心後續責任,寧可不做。
2.信託業務對銀行來說「太麻煩、沒賺頭」:不像投資型保單或理財商品,信託需要長期管理,銀行多數不願推動。
3.金融機構內部的KPI壓力:信託業務雖然是金融監管單位鼓勵的項目,但基層銀行員工面對短期績效壓力,對信託推動興趣不高。

曾嘗試透過家族熟識的銀行,甚至尋求證券子公司協助,卻都碰壁。最後,經過層層轉介,透過一家證券理財專員的協助,聯繫到願意承辦此案的銀行,才順利完成金錢信託的簽約。整個過程,甚至需要律師見證(見證費3萬元),才能讓銀行放心承辦。

家庭財富規畫的啟示與未來思考

透過這次的實戰經驗,深刻體會到,台灣家庭對財富管理的認知不足,往往導致財產處理上的困境。這並非個案,而是普遍現象,每個家庭都可能遇到以下問題:

  • 分享: